#节气的硬核养生#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今天晚上也就是8月22日22时54分48秒,迎来2024年的处暑节气。“处”,有“消止、隐退”之意,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的“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一到,意味着人们终于要和酷热说再见了。从这时候开始,居住在北方的人们会先感受到由夏转秋的凉意,此时昼热夜凉,为阳气的收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悲哉,秋之为气也!”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秋天生机骤减、万物萧瑟,人们的情绪也难免跟着低落,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秋雨过后,景色宜人,与亲朋好友登高远眺,这时候看着五谷丰登 满目金黄,就容易生出[开学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赢牛奶]、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送花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开学季]
……
的感慨,既能观初秋美景,又可强健身心。
考虑到暑去秋来,冷热交替,大自然从阳盛转变为阴盛,身体会多有不适。建议注意养生防护,吃好三样,喝好三样,做好三样,健康过秋天!
🌈吃好三样
⚫️吃果
民间谚语有云:“秋瓜坏肚,吃果不吃瓜。”
瓜类大多阴寒,老人、小孩及脾胃较弱的人食用,很容易吃坏肚子。
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不时不食,秋天是多吃水果的季节。
如苹果,可润便通肠,健脾养胃。
如葡萄,营养丰富,有生津止渴、益气补血、缓解疲劳的效用。
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爱好,来选择不同的水果。
⚫️吃梨
俗话说:“处暑秋梨最养人。”
处暑时节,景色虽美,但燥主秋令,要当心秋燥伤身。
此时,最适合吃梨子滋阴润肺,以免出现咽喉干痛、支气管炎等病症。
秋梨清热,且水分充足,滋味甜美,生吃、榨汁、炖煮、熬梨膏皆可。
值得注意的是,秋梨性寒,一次不可多吃,脾胃虚寒、手脚冰凉的人,也要尽量少吃。
⚫️吃鸭
常言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是肥美营养。
鸭子生长在水中,还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
所以在处暑前后,人们都会买鸭子回家食用,炖鸭汤,炒鸭肉。
而江苏地区,还会将鸭子送给亲戚邻居,寓意为不生杂病,保佑安康。
喝好三样
⚫️蜜水
在传统中医界有句话叫:“朝朝盐水,晚晚蜜糖。”秋季天气干燥,燥邪伤肺,晚上最好喝上一杯蜂蜜水。“蜂蜜有五功: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
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又是防止秋燥、调节肠胃、提高身体免疫力的饮食良方。
睡前饮用一杯,还可缓解紧张情绪,帮助入眠,增加深度睡眠的时间。
⚫️酸梅汤
人们常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
处暑,即是出暑,可暑热消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秋老虎仍在的季节,饭后来杯酸梅汤,可清火去躁,消暑生津。
处暑的闷热,也让人极易秋乏,酸梅汤酸甜开胃,还有着很好的提神作用。
此外,酸味又能起到收敛润肺的作用,是真正的处暑佳品。
⚫️米粥
传统中医认为:“春季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
处暑初秋,最宜平补,贴好秋膘,以补充元气,安然过秋冬。
▪️而清代名医王世雄说过:“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米粥平平无奇,可性甘味平,既容易消化吸收,也能益中补气,调养身体。
无论老少,早晨起床喝粥一碗,养胃又润燥,就是最好的饮食养生之道。
🌈做好三样
⚫️早睡
《黄帝内经》有言:“秋三月,早睡早起,与鸡俱兴。”
处暑时节,昼短夜长,人也要顺应自然变化,及时调整作息。不熬夜,不透支,尽量早睡,恢复体力和精力,防止秋乏和秋悲。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睡眠,是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的重要环节。
好好睡觉,一夜安眠,养精养气,健骨强筋,是对身体最好的养护。
⚫️少言
秋气属金,天地气机收敛,养生也要收敛心神。而言为心声,如果话说多了,难免心神不宁,有损健康。且秋季本是养肺的黄金期,但开口神气散,极易损耗肺气。还会让人出现咳嗽、乏力、畏风、多汗、易感风寒等症状。
所以,应少言以积气养精全神,还能减少口舌是非,避免气大伤身。
⚫️多动
陆游诗云:“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暑热渐消的新秋,体感舒适度最高。
处暑后,三伏已尽,气候宜人,最适宜户外运动,如登高、秋游等。
#处暑之后如何养生##国医的精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