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逝的建筑·同济大学吴淞校区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4-10-14 12:11:15
同济大学,1902年德国侨民宝隆在上海白克路(凤阳路)创办同济医院,1907年医院附设同济医学院,并于10月正式开学。1912年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1917年3月17日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法租界当局借口同济是德国的产业,法国捕房包围同济,强召全体师生于操场,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同济“3·17”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和江苏省长公署派员与法方进行了交涉。经各方磋商,迁入宝山县的吴淞镇,由华人董事会接管,直属教育部管理,拨款1万元在吴淞乡购地150亩(今同济路水产路一带),新建校舍,由此开始了同济在吴淞的岁月。1923年4月24日教育部将校名改为同济大学。1924年5月18日隆重举行了吴淞新校舍的落成典礼。1927年8月国民政府正式命名学校为国立同济大学,成为当时上海地区为数不多的国立大学之一。1930年同济大学将医科、工科改称医学院、工学院。
1932年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日机狂轰乱炸,同济大学的主要建筑,如大礼堂、试验馆等被毁。不得不迁址授课。经过半年的抢修,被毁校舍才恢复旧貌,于1932年8月25日迁回吴淞。1937年成立同济理学院,设生物、化学两系。至此同济大学形成了具有医、工、理三大学院的纯实科大学,成为当年闻名全国的科学中心之一。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同济大学校园再次毁于侵华日军战火。所有建筑悉遭破坏,大礼堂、实习工厂、学生宿舍、理学院破坏殆尽。“八一三”被炸后,校舍虽已千疮百孔,但躯壳犹存。日军为了搜刮建筑物中的钢材,又用炸药把残余的建筑物全部炸毁,同济大学吴淞校园就此沦为废墟。
抗战期间同济大学迁入内地上课。1946年迁回上海,在其美路(今四平路)兴建新校。学制与课程设置均参照德国教育制度,设有理、工、医、文、法5个学院。
文中图片均为吴淞同济大学
图一:1934年同济大学
图二:1932年图书馆
图三:1930年大礼堂
图四:1930年校内德式建筑
图五:1930年校园铁篱障
图六:1930年宿舍
图七:1930年校车
图八:1930年足球场
图九至十五:1930年校园
图十六:1930年大学教室
图十七:1934年动力实验室
图十八:1934年流体力学实验室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