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博导李玫瑾说:“建议凡是扶老人被对方不分青红皂白

聊聊环宇事 2024-10-17 16:13:49

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博导李玫瑾说:“建议凡是扶老人被对方不分青红皂白提出高额赔偿的,都可以按‘敲诈勒索罪’起诉,就算不判刑也要高额罚款!”在李教授看来,只有提高讹人的违法成本,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社会风气。 十年前,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一个小品引发了全国人民的热议。小品里,郝建的一句“你没事吧,我可没碰着你啊”,道出了多少好心人的无奈和心酸。十年过去了,“扶不扶”依然是社会热点话题,甚至演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折射出的是公众对社会信任的危机感。 近年来,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各种“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这些事件,像一把把无形的刀,刺痛着社会的良知,也让原本就脆弱的社会信任雪上加霜。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扶”与“不扶”之间徘徊,甚至选择“不扶”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原本应该充满温情的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扶不扶”现象的背后,是日益凸显的社会信任危机。从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到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再到学术造假、医患纠纷等事件,无一不在消耗着社会的信任底线。 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碰撞、道德约束力的下降,是导致信任危机的重要因素。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过度渲染负面新闻,也加剧了社会焦虑情绪,让人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此外,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对违法失德行为惩治力度不足,也让一些人有恃无恐,助长了社会上的不信任风气。 “扶不扶”争议,实际上是多方困境的交织。对于一些老人来说,他们并非有意讹诈,可能存在认知偏差或受家属误导。还有一些老人,出于生活困境,选择铤而走险,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些经济补偿。 而对于好心人来说,他们伸出援手,却反被诬陷,不仅遭受经济损失,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法律风险和道德绑架,让他们进退两难,最终导致“好人难做”的社会现状。 从社会角度来看,“扶不扶”争议反映的是社会道德滑坡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当“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人与人之间就会筑起高墙,互不信任,社会也将失去温度。 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针对“扶不扶”争议,提出了一个务实的观点:鼓励见义勇为,但也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她认为,遇到老人摔倒,我们应该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积极伸出援手,例如寻找目击证人、保留现场证据等。如果不幸被讹诈,也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让讹诈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李玫瑾教授的观点,为破解“扶不扶”困境提供了一种法治思维。通过法律手段惩治讹诈行为,提高违法成本,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好心人不再寒心,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重建社会信任,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我”到“我们”的转变。我们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让“扶老人”不再成为一个充满风险的选择。 同时,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讹诈行为的打击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媒体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扶不扶”问题,避免过度渲染负面新闻,为重建社会信任贡献力量。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传递善意,与人为善。 当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请不要犹豫,勇敢伸出你的手,你的一个小举动,也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能温暖整个社会。 “扶不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乎社会公德、法律制度、社会信任等多个方面。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重建社会信任,让“扶不扶”不再是困扰社会的难题,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更加和谐。 (信息来源:李玫瑾个人账号)

0 阅读:4
聊聊环宇事

聊聊环宇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