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建筑师林徽因,才知世人的浅薄
迈凌聊文学
2024-11-11 12:27:12
我的私人书单
提到林徽因,人们津津乐道的仍是她作为民国文艺女神与徐志摩的坊间恋爱掌故。
她是诗人、文学家,是那“人间四月天”。但她更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她去世后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只有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读了这本《中国建筑常识》,才能体会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专业。
论对中国古建筑常识的了解,大多数国人可能连皮毛都未涉及到。但凡赞美建筑,仍流于表面,很难避免诸如“巧夺天工”“雕梁画栋”之类的空话。
这也正应了林徽因在书里毫不客气的批评:“我们如果要赞扬我们本国光荣的建筑艺术,则应该就它的结构原则,和基本技艺设施方面稍事探讨;不宜只是一味的,不负责任,用极抽象,或肤浅的诗意美谀……”
在本书中,林徽因以中国不同朝代建筑风格、北京城市规划及其他地区发现的建筑为篇章,勾勒了中国古建筑发展史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规划方面的雏形。不仅涵盖了丰富的建筑知识,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国古建筑的精妙之处,如斗栱、藻井等建筑构件背后的智慧。饱含着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全书行文权威、严谨、犀利,观点分明,批评没有委婉,赞美也决不含蓄。
她认为,雕饰必是设施于结构部分才有价值。比如,瓦上的脊吻和走兽,无疑的,本来也是结构上的部分。
对于中国传统技艺中过于穿凿炫技的做法,她批评时也毫无顾忌:“南方屋瓦上多加增极复杂的花样,完全脱离结构上任务纯粹的显示技巧,甚属无聊,不足称扬。”
而对国外同行关于中国人屋顶之特殊形式种种“假行家”式的“学术猜测”,甚至是鄙夷的:“有说中国屋顶乃根据游牧时代帐幕者,有说像蔽天之松枝者……无谓的探讨,几乎不值得在此费时反证”。
对于中国建筑技术传统的缺陷,她也没有护短,相反她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国古代建筑师行业由于缺少数学的指导,因此在计算材料方面相当弱。“因没有计算木力的方法,不得不尽量放大……以保安全。”结果用料太费。
书中也充分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
“飞檐的美,绝用不着考据家来指点的。”“中国人的操纵色彩可谓轻重得当……中国人有超等美术见解。”
特别是对于古都北京情感浓烈。她谈起古建与优良的传统规划也是直抒胸臆地赞美。
本书展现了林徽因对中国古建筑之美的礼赞,对保存传统文化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末来都市发展的憧憬。
0
阅读:2
兔子东东
作为建筑师的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