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祝福》看典型人物的延伸性 探寻艺术深意 伟大作品系列 理论+文艺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这句话出自于鲁迅的《祝福》,对于《祝福》的阅读还是从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看到的。对此话我记忆深刻。 后来听秦腔《祝福》,加深对于祥林嫂这一文学形象的再认识,她那如泣如诉的哭腔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命运的再一次沉重的击垮了她的精神支柱——失去孩子,让她失去了生于世间最为致命的牵挂,预示着她悲剧命运的结局……。 秦腔演员的再次艺术创作,焕发了艺术形象的生命力,加上秦腔曲牌宛转悠扬的渲染,使得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展示的淋漓尽致了。 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的产生于一九二四年,时至今日其鲜明的特点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初到鲁四爷家的祥林嫂是何等的勤劳能干,——“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一次次的伤害与压迫中……成为了一个精神恍惚的受害者,沉重地枷锁禁锢住她的思想,自始至终走不出自己思想的怪圈,如同作茧自缚的蚕,困于其中而无法自拔……。这种奴性意识已深入她的骨髓,无法自拔,是她走向悲剧命运的必然。 身处现在社会之中,祥林嫂的典型形象依然存在。封闭的认知思维、固执的坚守、执着于狭隘,无不沿着祥林嫂的路走下去,时而昂着头,时而猥琐的佝偻着身子,时而来一点及时雨……。
从《祝福》看典型人物的延伸性 探寻艺术深意伟大作品系列理论+文艺
终归诗情感
2024-11-18 13:25: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