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主体性的父母,很难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畅畅谈育儿
2024-12-05 15:25:04
父母缺乏主体性时的表现:
不仅总是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还会总是担心别人对孩子的看法,担心孩子表现不好,怕被认为自己不是好父母,别人一句话,或孩子稍有出格表现,就陷入自我怀疑的旋涡。他们没有稳定的育儿观,对孩子时而严苛,时而包容妥协。
.
孩子是蕞擅长察言观色的,久而久之,他们会在父母的行为模式总结出一套信念👇
自己表现不好时会让父母蒙羞,不会被接纳,甚至会引发他人的反感,所以必须竭力在他人面前呈现出良好的一面,以博取他人的认可。
.
如此一来,孩子的自我价值体系便全然依赖于外界的肯定,尤其是父母与他人的认可。一旦得不到外界的认同,他们的自我认知就会脆弱得不堪一击,几近崩塌。
内心既脆弱又不稳定,因为他们无法实现自我认可,难以明晰自己的价值所在,唯有借助外界的认可来确证自我。然而,外界的认可既不恒定,也充满不确定性。
.
所以,育儿先育己,想要孩子内心强大,我们自己必须先变强大,我们自己得先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
1️⃣学会自我觉察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不是基于当下的事实产生负面感受的时候,告诉自己先停下来。去看清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因为担心被认为不是好妈妈而羞愧、焦虑还是因为孩子的行为真的罪不可赦?
.
看到自己的感受,不要去否定和抗拒这份感受,跟自己的感受相处一会,它不属于孩子,只属于你。当我们停下来看清了它,允许它,会发现它其实没那么可怕。这个时候的我们反而能够平静下来然后平和地去面对孩子的问题。
.
2️⃣学会信任自己,信任孩子。相信自己作为妈妈有独特价值和能力,对孩子成长意义重大。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没人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回顾育儿点滴,孩子的饮食、睡眠、情绪变化等时常留意和记录,形成自己育儿的素材。当我们自信且定位清晰,就不会轻易被外界左右。
.
相信自己的孩子,一时的行为缺失,不代表他是个不好的孩子,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设立行为规则,帮助孩子成长即可。用空杯心态去看待自己,看待孩子,而不是拿丸美的标准去衡量自己衡量孩子。
.
育儿就像是一场自我与孩子的双向修行,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得先努力成为那样的人。
0
阅读:1
布蕾不知春
认可
倚楼听风雨
说得太好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