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噪音下,鸟类如何调整歌声?

神奇啊有点儿 2024-12-21 17:38:01
城市低频交通噪音干扰动物通讯,鸟类通过提高鸣唱频率应对。但频率提升是适应策略,还是音量增大的副作用?研究揭示真相。 在喧嚣的城市环境中,低频交通噪音成为了一种潜在的生态干扰因素,它不仅掩盖了动物间的通讯信号,还可能对动物的生存策略产生深远影响,包括配偶选择、领地防御等关键行为。鸟类,作为自然界中的声学大师,常常通过提高鸣唱频率来规避这种噪音掩盖效应。然而,随着背景噪音的增强,鸟类是否仅通过提高鸣唱幅度来应对,或是频率调整真的成为一种主动适应策略,这一直是生态声学领域的一个待解之谜。 由于野外条件下准确测量鸟类鸣唱幅度的难度,相关研究一直较为稀缺。研究者选取了一种易于观测的鸟类——黑颈椋鸟(Gracupica nigricollis),它们通常站在开阔的栖木上,便于进行声学参数的精确测量。通过在密集城市区域设立噪音梯度,系统测量了黑颈椋鸟鸣唱的幅度与频率变化。 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有趣的声学适应模式:随着背景噪音水平的提升,黑颈椋鸟显著提高了鸣唱的最小频率,但并未增加鸣唱的幅度。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发现鸣唱幅度与频率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即鸟类在发出更响亮的叫声时,其鸣唱频率反而降低。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认知,即鸟类提高音量是频率调整的唯一或主要驱动因素,而且提供了确凿证据,表明鸟类能够独立地调控鸣唱的音量与频率。 因此,本研究表明,鸟类在面对城市噪音干扰时,频率调整可能是直接适应噪音的策略,而非音量增大的简单副产物。 The 7th North American Ornithological (NAOC) Conference: Flight paths addressing global challenges, Virtual Conference, 10-15 August 2020 鸟类声学 城市噪音 生态学 城市观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