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渐老朽的满清与日渐上升的日本之间发生的一场近代化战争,清政府在战

冰旋聊历史 2025-01-16 17:21:50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渐老朽的满清与日渐上升的日本之间发生的一场近代化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的耻辱和危机。清政府在这场事关国运的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缺乏近代化决策机制,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战略决策是最深层的原因之一。 甲午战争之前的东北亚地区,不但牵扯着中国、朝鲜、日本的核心利益,也与英国、俄国、德国、法国等列强的利益息息相关,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进行战略决策时,需要决策者综合统筹内政、外交、军事、经济、交通等各个相关因素。遗憾的是,清政府的决策层大多是一些缺乏国际视野的腐儒,他们大多目光短浅、愚蠢自大,遇事只知推诿扯皮,所有的外交交涉、军事部署、统筹协调,几乎都由年逾七旬的李鸿章一人承担。反观日本,早在1878年就模仿德国的陆军制度,设置了参谋本部,将其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机关,负责战前动员、落实作战计划、协调各军兵种之间的配合以及调动部队部署等事宜。战前,日本又开设了大本营,内设各机关的高等部,负责统筹军事、政治、外交等诸方面资源,日本首相、外相、参谋总长等都需要参加大本营会议,大家共同决策,形成统一意志。 进行战略决策,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必须对各种复杂的困难作最充分的准备,只有做好充分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才能在战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为己方赢得更大的胜利把握。战前,清政府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列强的对日交涉上,没有任何早打、真打、大打、长期打、在本土打、在日本打的的计划,所有战争准备工作都杂乱无序,“以完全无准备状态卷入战争”。战前,袁项城已向李鸿章密报日本已派军舰前往朝鲜,要求李鸿章令北洋舰队直航朝鲜,但李鸿章却幼稚地认为日本首相“伊藤尚明大义,不致嗾韩匪起事”。待日本大举入朝,先发制人占据仁川、汉城等地后,清政府仍认为日本不过是“造声势”“争体面”而已。当身处前线的林泰曾向李鸿章建议“事至今日己无可闪避,不如制敌机先,予敌人以迎头痛击,挫其锋锐”后,李鸿章驳斥道:“日本添兵,虽谣言四起,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于是给了林泰曾一个记过处分。而日本方面则通过对各种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后,准备了三种方案:海军大胜,掌握黄海制海权,则陆军长驱直入北京;海战胜负不分,陆军固守平壤,舰队保证海峡制海权;海战大败,陆军全部撤回本土,海军严守沿海防线。甚至,日本大本营连北洋水师攻打日本本土这种最坏的情况都作了充分的应对准备。日本的战略决策基于最困难的情况,作了最坏的准备,结果赢得了最好的结果;清政府醉心于外交调停,一切向好的方面想,结果得到了最耻辱的结果。

0 阅读:1
冰旋聊历史

冰旋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