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扩张是打死你、汉化你,李世民是你听话就行了,成本也不一样。看看汉朝跟唐朝后续就能知道谁含金量更高,终其汉朝周边少数民族都没有不敢有异心。唐朝一旦势微就不行了,天子九逃、国都六陷。 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统一文化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独尊儒术的政策不仅仅是一种学术选择,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统一战略。 在这个政策下,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僚到百姓。通过设立太学和地方学校,培养了大批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这些人才后来成为推广汉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边疆地区,汉武帝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文化统一措施。通过在新征服地区设立郡县,派遣汉族官员治理,逐步将汉文化渗透到当地。 这种文化渗透不是简单的强制推行,而是通过教育、礼仪、制度等多个层面slowly推进。在西域设立都护府,不仅是军事和政治上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文化影响力的扩张。 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看似是政治妥协,实则是文化交融的重要渠道。通过联姻,汉文化得以在游牧民族中传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深度的文化统一策略,虽然耗费巨大,但效果持久。被征服的地区不仅在政治上臣服,更在文化上认同了汉朝的价值观念。 相比之下,李世民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统治方式。他更注重政治控制和军事威慑,而非文化统一。 "以夷制夷"的联盟体系,通过联合一部分少数民族来制衡另一部分,既节省了军事开支,又达到了控制的目的。 羁縻州府制度的建立,是李世民务实思维的集中体现。这种制度允许少数民族保持相当程度的自治,只要他们承认唐朝的宗主地位即可。 在文化政策上,李世民不强求异族接受汉文化,反而吸收了不少异族文化元素。 这种开放态度使得唐朝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帝国。长安城内,来自各地的商人、使者、僧人自由往来,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化氛围。 表面上看,李世民的统治更为成功,至少在当时确实节省了大量资源。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以政治服从为主的统治模式,缺乏深层的文化认同支撑。 因此,一旦唐朝国力衰退,这种松散的统治体系就容易崩溃。相比之下,汉武帝时期形成的文化认同圈,却在后世持续发挥着影响力。 汉武帝对外扩张的成本,是一个天文数字。光是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维持日常运转和军事防御。 驻守西域的军队需要定期补给粮草、武器装备,而这些物资要从内地运往边疆,运输成本极其高昂。一支骆驼商队从长安到西域,单程就要走三个多月,来回运送补给的成本往往超过货物本身的价值。 河西四郡的建设投入更是惊人。为了巩固统治,需要修建城池、屯田、建立驿站、开凿水利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来垦荒戍边。光是安置这些移民的费用,就让国库大伤元气。 对匈奴作战的军费开支更是一个无底洞。每次大规模出击,动辄十万大军,仅军粮消耗就是天文数字。 武器装备的更新和补充、伤亡士兵的抚恤、战马的采购与饲养,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下来,国库几乎被榨干。 相比之下,李世民的统治方式显得精打细算得多。藩镇自治制度看似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 地方事务由藩镇自行处理,中央只需要保持必要的监督,这种模式让唐朝省去了大量行政开支。藩镇需要自负盈亏,自己解决军费和行政支出。 互市贸易的开放政策为唐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收取关税和管理费,朝廷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这种贸易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繁荣,减少了叛乱的可能性,间接降低了军事支出。通过互市,各族商人往来频繁,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起到了情报收集的作用。 府兵制度的实施更是一个降低成本的妙招。府兵平时务农,战时才从军,不需要朝廷负担常备军的巨额开支。 士兵的武器装备和日常给养大多自备,这就把军费开支分散到了民间。府兵还承担着地方治安的职责,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维持社会秩序的支出。 而李世民的低成本策略虽然在当时看来十分成功,却为唐朝后期的分裂埋下了隐患。这个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制定国家战略时,不能只看短期成本,还要考虑长远影响。 汉朝的统治模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远的印记。汉文化圈的形成,不仅影响了中国,还辐射到了东亚诸国。 丝绸之路的繁荣是汉朝统治模式的另一重要成果。通过军事开拓和文化交融,汉朝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 这条商路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文化交流。佛教、音乐、艺术、科技通过这条路传播,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影响更是深远。汉朝建立的政治制度、文化体系和民族政策,成为后代王朝的重要参考。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把小道踩踏宽了,后人才跑的快!! 这么对比不地道!
汉武帝是经过几代人的积累 可以让他随便造。李世民受不起汉武帝的那种规模的损失
终汉一朝400年,一直边患不断,和亲、武力,各自手段用全了还是解决不了边患。唐王朝从贞观到天宝100年,打得周边民族瑟瑟发抖,除了吐蕃地处高原所在上不去,周边灭了个遍,内部民生安稳,才有了盛世。
jhhxd
李二的办法,五胡乱华会提前发生,只有死了的匈奴才是好匈奴,近代优待满人,换来伪满余孽现在还在作妖,一个个不长记性
海盗 回复 03-29 22:20
唐朝一百年就衰落的四分五裂,清朝二百年才开始衰落。要是清末京城在西安,国家就彻底分裂。皇帝在陕西根本感觉不到东部的战乱。西安已经不适合建大都市,尤其是京城。
蔚然上苍 回复 03-29 09:57
清末的时候东北满人反清情绪比汉人没得差,甚至觉得他们跟清朝贵族是同族却被区别对待而怨恨更深的满人大有人在。现在你觉得东北甚至全国各地有很多满遗,其实并不是那些当初参加革命的平民的后代,而是溥仪伪满政权闹出来的。要是溥仪没搞这一出,满遗跑不出北京。
难得糊涂
国内情况不一样,李世民时刚刚经历隋末大乱,中原地区已经伤筋动骨了,能打成这样已经很难得了,刘彻时经历了文景之治中原富庶钱粮充足,怎么打都行
用户13xxx12
唐祚一半中央集权处于崩溃状态,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留下的烂摊子包括400年才重回汉土的燕云地区
错过春天
所以出了一个打死你的汉使代表陈汤 …又出了一个同化你的汉使代表张骞…大唐就出现了十三壮士归长安的故事…换大汉,我几千人你给我留十三个老头回来,看我干不干死你…
深夜 回复 错过春天 03-29 17:11
看看十三勇士归玉门的故事吧,几百人守疏勒城。匈奴几万人打了近两年,最终战至13人,城居然没丢。完了再说哪个战力强悍。
错过春天 回复 03-29 01:55
嗯,所以我弄错了…
东方
汉族,汉人,男子汉,汉语,汉字,丝绸之路,以及独尊儒术的汉文化,奠定今天除西藏以外的中国版图,汉武帝都是汉朝功劳最大的皇帝
东方猎人
李二的方法容易产生历史遗留问题。
真的是我
汉没完全解决匈奴,但匈奴是因此而消亡,不然今天蒙古就叫匈奴。
涛哥
汉末随便一个地方军阀都能吊打周边异族其他王朝好像都不行吧
用户12xxx78
400年还是中间断了,又续上的
雨西
汉武帝就是个残暴不仁和不知体恤民情的暴君,哪来的勇气和太宗比!
大圣齐天 回复 03-29 14:11
没文化。就闭嘴吧。
大圣齐天 回复 03-29 14:10
契丹?没文化。那是China。也就是大秦。秦的音译。China。我们的国名是秦。民族是汉。出国叫唐人。懂了吗。
大圣齐天
所以我们叫汉族。所以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唐朝看似强大。其实和汉朝差的远。汉朝直至灭亡都是以强灭。别的朝都是衰弱了被消灭。汉朝最强。没有之一。汉朝的霸道是任何朝代都难望其项背。
江渐月
大唐好,有万国来朝的气象。汉朝南征北战的,也不错。
蔚然上苍
汉朝自武帝后没边患就是在搞笑,合着后面打的匈奴以及匈奴分裂出的各族是从坟里爬出来的?张辽白狼山成名战打的是阴曹地府?武帝边打边汉化你也好意思说,当时的生产力哪里做得到?驻军都生活困难别说请文人去宣教去汉化了,钱粮从天上掉下的来吗?武帝后期流民为什么那么多你心里没点数?别说西汉了,到了东汉时期班超几十几百人灭一国怎么来的?还不是跟王玄策似的靠在藩属国当地招兵许诺好处,真以为西域都是汉族啊?文化认同是动辄几百年的事而且百姓的流血苦难或者集中时间点的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当时的汉朝哪来的这个条件?
就体验一下
这个还得是始皇帝,他打下的全成了历代王朝的基本盘。
曾经的摩托
汉武前面有文景之治的积累,属于富人子弟,如乾隆,有大功亦有败家;虽有大功于天下,晚年亦流民四起、天下户口减半,下罪己诏。唐宗前面有什么,简直如汉高一般乱世起家,天下凋敝,户口减半,贞观四年,洛阳到泰山还是荆棘满地,怎么像汉武般养六十万匹马。知道爱惜民力,不打不必要的仗、不贪不必要的利、不控不划算的地,恩威并施,羁縻统治,四夷宾服,文治武功、太平盛世。
用户10xxx03 回复 03-31 16:15
这确实李世民做的是对的,但主要是李世民没有那种雄才大略的后代,按道理来说到李隆基的时候应该向中亚等地扩张的,却只剩下了贪图享乐,后期更是直接崩盘了,白白浪费了老李家几十年积累的人口和底蕴,要想统治一个地区需要几十年数百年的持续影响[微笑]不然没用的,大唐还是没能让中华冲出中亚,唉
错过春天
所以出了一个打死你的汉使代表陈汤 …又出了一个同化你的汉使代表张骞…大唐就出现了满城皆白发死不丢陌刀的故事 …
李世彤
推行世俗化教育,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确保开疆扩土有序进行。
鸿门镖局·亮
李世民从起兵到驾崩,一生中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在位时间还不及汉武帝的一半,如果两人互换一下,那画面简直不敢想象。[开怀大笑]
浑拓 回复 03-29 10:53
你根本不懂历史,文章已经说得很清楚,唐的军制,让军队负担不大,甚至越打越有钱,但是后患也很大,汉武帝可不富裕,也就开局好,因为继承了文景的家底,但是这点家底10年就打完了,汉武帝在位打了40多年,基本靠自己,你看看后来他是怎么搞钱的
用户18xxx26 回复 03-29 00:49
如果两人互换一下…?那就没有汉武帝了,他会打天下吗,会御驾亲征带兵打仗吗?[大哭]
我家的阳台很大
西域都护府是汉宣帝时期才设的,又是个历史易错题
未确定呢称
[赞][赞][赞]
蛟川无伊
刘彻一生没有解决匈奴问题,后期打匈奴就吃了不少败仗,后人讽刺其空上单于台的话,你没学到过?
紫竹
其实武帝后期输多赢少,而且之后凉州羌乱不断,东汉有段时间甚至要放弃凉州,凉州后面一直处于半自治状态,是当地豪族和羌人联合管理,朝廷比较无力;东汉末年三铺都成了边地,曾经的帝国核心关中仅剩60万人;并州好点但是东汉末年仅剩小部分在手,剩下成了匈奴的地盘。羌族和鲜卑在整个东汉一直都不安稳。
xbyf
首先地理位置很重要,现代科学叫做地缘政治。德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都没能实现崛起,为什么?四战之地,地缘政治太差了。长安是中华民族的光大兴旺之地,强汉盛唐皆定都于此,长安易守难攻,猖狂如日本人都没能打到西安。朱元璋和慈禧都曾经考虑迁都西安。唐以后放弃长安,东迁国都实为不智之举,中华历史再也没能产生汉唐这样的强朝盛世。假设科技发达的宋朝定都长安,会轻易地被金人攻破首都,发生靖康之耻吗?土木堡事件葬送了大明的国运,八国联军几千人一下就攻破北京,让它打到西安试试看?历史上兵出陕西都能得天下,包括周秦汉唐和新中国。
人在旅途
李世民汉胡混血,重用胡人,行胡人文化,生活习俗也是胡人作风(先是儿子和老子的小老婆结婚,后面老子抢儿媳,这些在汉人习俗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尤其是皇族,还自称天可汗,纯正的汉人皇帝会自称可汗吗?)所以才有后面的安史之乱和后面的五代十国,也是汉胡攻守易形的重要转折点!
想想就好
唐实亡于异族,而起点在于李世民重击败轻同化,爱面子轻实惠,技术不控制,制度任人学等政策上
想想就好
唐朝对外政策是失败的,让周边蛮族(吐蕃、突厥第二汗国、回鹘、南诏、契丹、渤海、新罗、高丽、扶桑、安史、定难等等)学习中原文化技术陆续坐大,给后世造成了无穷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