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事情,至今让人费解。 这个事情就是,身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陈毅在1948年去中原野战军当了副司令员。 要知道,当时的华野由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而成,可谓兵强马壮。而中野在进军大别山的战斗中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为何作为华野一号首长的陈毅去了中野?当刘伯承的副手?着实让人费解。 1948年春季,中国解放战争已达到关键的转折点。当时,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的领导下,已经成为力量强大的军事集团,而中原野战军则面临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央军委的一项重要人事调整引发了广泛关注:陈毅被任命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兼中野副司令,同时保留在华东野战军的职务。 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刘伯承与邓小平已经识别到中原地区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预见到这里将成为决定性的战场。中原野战军在大别山战役后虽成功突围,但付出了巨大代价,迫切需要重新整编并增强力量。 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刘伯承和邓小平提出了几点关键建议:一是从华东野战军调配精干干部以增强中原局的领导力量;二是建议成立中原军区以统一指挥和协调战略;三是建议陈毅担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四是保持陈毅在华东野战军的职务。 对于这些建议,中央军委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评估。会议决定扩大中原局及中原野战区的管辖范围,以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此外,干部资源的紧张使得从其他战区调配经验丰富的干部成为必要。陈毅因其在华东野战军的出色表现及其战略思维能力,被视为能够在中原战区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 中央军委的决策还涵盖了对中原局的领导结构的调整。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原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此外,刘伯承担任中原军区司令兼中野司令,而陈毅的双重职务则确保了战略连贯性和指挥效率。 中原地区一直是战略要地,当时面临的局势复杂多变。中央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军事力量和政治稳定,决定从华东调动约4700名干部至中原。这些干部多数来源于华东野战军,对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及地理环境相对不熟悉。在此背景下,中央决定调派有着极高威望的陈毅将军前往中原,担任中原军区的领导角色。 陈毅的调动有其深远考量。首先,陈毅的领导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能有效帮助新调入的干部快速适应环境,发挥作用。其次,陈毅在中原的存在,也是为了确保华东与中原两大军区能够实现高效的协作和资源共享。预见到可能爆发的大规模战役,中央需要这两大军区能够密切配合,形成战斗力的合力。 此外,陈毅的调动还考虑到了与粟裕的关系。粟裕在军事指挥上有着卓越的才能,但在其他方面经验相对欠缺。陈毅不仅能够补充粟裕在非军事领域的短板,还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指导。这种高层领导的互补合作,极大地增强了整个军区的运作效率和战斗力。 刘伯承和邓小平都对陈毅的到来给予了高度重视,亲自迎接,并为他在指挥所附近安排了住所,以便三人能够便于沟通和协作。这不仅是因为三人都是四川籍,共享相同的文化背景,更是因为他们长期的合作与相互尊重构成了深厚的个人与职业关系。 陈毅以其幽默和智慧常常使得与会者捧腹大笑。而刘伯承以其四川歇后语著称,总能在轻松中带来惊喜。邓小平则以其精明干练的风格和幽默感,使他的言谈举止总是充满风趣,深得人心。 工作中的相互尊重和合作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签署重要电报时,邓小平总是将“刘、陈、邓”的顺序恭敬地排列,而陈毅则总是谦逊地将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在夜间值班的分配上,虽然邓小平常自告奋勇,但陈毅也不甘示弱。 在淮海战役期间,当华野和中野部队因为装备接收出现纠纷时,陈毅果断介入,强调统一和大局,要求将所有战利品归中野部队所有。他的电话严厉而直接,是他对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的军队一体化的坚定信念。 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陈毅被调任中野地区的决策是多么精准和必要,他的领导直接促进了华野和中野部队的合作,从而在淮海战役中取得了关键胜利。 这些例子也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全民的军队,不存在私人武装的观念。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军队,其内部的派系斗争和互不相让的态度,最终导致了许多军事领导的失败。国民党的这些问题,以及共产党的高度组织和团结,从一定程度上早已决定了国共两党的胜负。
毛主席准备设立总前委,让刘、陈、邓统指挥中原和华野,二是去做和事佬(中野已分成前指和后指)。谭震林就是接陈毅电报命令率宋时轮兵团和王建安兵团南下,穿过张克侠、何基沣防区攻打黄伯韬兵团,揭开淮海战役序幕。
大体上不错。但需要说明的是,中央为加強中原地区工作而成立中原局,统一协调中野华野战事,才调陈入中原,任中原局副书记,同时兼华野司令和中野副司令。中原局为中央派出机构,因此对陈是重用不是降职。
陈的作用是给中野提供后勤保障,给华野骄兵悍将威慑,让粟专心指挥作战,毕竟粟的资历浅
顺应自然
这是为了华野和中野协同作战方便安排的,防止各自为战的局面,是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别胡乱安排
个人见解
我的看法是二野是中央的战略先头部队。要不是战局发展太快,二、三野会合并,中原、华东等统一指挥,所以陈老总打前站;一野和陈谢军团、华北野战合并,主战西北;四野打完东北,南下做战略预备队,再转西南。
深海绿涛 回复 03-07 11:45
是
李C407
陈毅因指挥作战能力有限,山野和华野合并时需要他磨合,后来有他无他都可!
专治苍蝇各种不服 回复 03-28 00:26
但人家协调关系却是最出众的,只能说是人尽其能。
琉璃药师
毛主席共产党的军队能够精诚团结步调一致 常凯申焉有不败之理
雨过天晴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乃至整个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只有陈毅同时兼任两大军区高级指挥员,及同时兼任两大地区地方党委的党委班子成员。举个不恰当例子,现在有个人同时兼职东部战区司令与南部战区第一副司令,同时是上海市委书记兼广州省委第一副书记。
独孤手绢 回复 03-20 14:08
可能吗?
飞火流星 回复 04-04 11:31
是粟裕不争性格导致的,他这种性格很难让部下受益。
用户10xxx99
陈的华野司令职是粟裕强留的,这个职务中央的意思本来归粟,但粟只领个"代"字
稻草人
十大元帅陈和叶的军事才能应该是最靠后的了
落花流水 回复 03-28 15:49
陈在山东,三战三败。军事能力非常中庸
用户10xxx77 回复 落花流水 04-04 07:59
你有何资格评头论足
园园
应该是要协调两军作战。刘邓的地位一直比陈粟高那么一点,中央的安排合理。
用户12xxx51
完全是为了让两大野战军保持紧密联系,以求最快最好的沟通团结,协同作战。战时分秒必争,沟通上出点问题或者有所延缓,对战局的影响都是致命的。
用户10xxx30
主要一是加强中野华野的协调 二是解放粟裕大胆指挥没有顾虑!
浪遏飞舟
主席的精妙安排,让两支野战军,形成了一股力量,指挥、协调的难题迎刃而解!
用户99xxx45
扯淡了,去看看粟裕回忆录,对陈毅的重要作用有多次大段描述
再见东方红 回复 03-28 12:19
陈老总和粟司令是负责军事政治方面的,饶簌石是后勤方面的而且还是好牛逼那种!
飞火流星 回复 04-04 11:34
饶漱石才是提拔重用粟裕的人,饶漱石在赣东北游击时期就认识了粟裕,当时饶漱石是党委书记,方志敏是根据地创始人,粟裕是协助方志敏创建根据地
用户10xxx70
党中央的决策是英明的!
专治苍蝇各种不服
正解
天顶星人
很多人张口闭口军事能力如何如何,其实根本不懂“帅〞和“将〞的区别!
哄哄
为何粟的资历浅,其实与林比只是职务低了点,但在南方游击远比长征之红军危险多了。而后新四军不比八路军战绩差,哪怕是经历皖南事变仍然壮大成长为华野。
生如夏花
伟人调陈老总去中野,我一直纳闷呢!这次说明理解深刻了。原来还调了好多华野的干部过去
用户90xxx92
瞎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陈毅因其在华东野战军的出色表现及其战略思维能力:好。好
双月
信口雌黄
用户14xxx12
乱说
神州布衣
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Llbridge
解放前后那段时间,职务分实职和兼职之分。每位高级干部有好几个职务,一般只看他实际负责的那一个,其他的只是为了处理工作时方便
用户18xxx19
陈毅到刘邓这边任职,原来的部队是兼职了
飞火流星 回复 04-04 11:48
主要是粟裕推迟不做司令,这也导致司令职位空缺,一直陈毅挂着。这也使得粟裕在地位上无法再进一步
悠然自得
刘邓之间的顿号,协调二野三野的协同作战,调解刘邓的分歧
阿贵
会写诗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