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四处借钱凑了100万,买下了3000多平米的明清老宅。为了能住进这个宅子,耿保国花了数十年进行修缮,只是没想到的是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搭进去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的平遥古城,一场老宅拍卖会正在进行,台上的拍卖师还在叫价,台下的耿保国已是满头大汗。 这座占地三千余平米的明清老宅,正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浑漆斋,破败的屋檐下,斑驳的墙壁上,仿佛还残留着四百年前晋商的风流韵事。 当48岁的耿保国以百万高价拍下这座老宅时,许多人都觉得这位漆器工匠是在犯傻。 彼时的平遥古城正在申遗,许多老宅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政府无力全面修缮,只得将部分院落推向市场,希望新主人能为这些历史建筑注入新的生机。 二十六年光阴流转,昔日的残垣断壁已焕然一新,层层叠叠的院落间,古朴的木雕与精美的漆器相映成趣。 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沿着斑驳的青石板路,细细品味这座见证历史变迁的明清瑰宝。 从前门廊到后院,从檐角到地砖,处处都凝聚着耿保国一家的心血,谁能想到,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手艺人的执着坚守。 购买老宅时,耿保国几乎倾尽所有,向亲友借钱、申请银行贷款,甚至变卖家中值钱物件,才凑够了这笔在当时令人咋舆的金额。 光是首付就花去了一百多万,这在九十年代末的平遥,足以买下几处体面的新房。 但在耿保国眼中,这座老宅的价值远不止于此,那些墙壁上的漆器工艺痕迹,那些精致的雕梁画栋,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底蕴。 更重要的是,这里将成为他安身立命、传承技艺的理想之所。 此前,耿保国一家在平遥已经搬过十余次家,每次搬家,他都要重新布置工作室,重新适应创作环境,孩子们也常常因为居所不定而感到困扰。 浑漆斋虽然破败,却给了一家人安定的希望,耗尽积蓄买下这座院子后,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修缮工作从无到有,从表及里,耿保国带着两个儿子,翻阅古籍寻找建筑原貌,四处奔波采购合适的建材,一点一滴修复每一处细节。 作为一名漆器工艺大师,耿保国将毕生所学的技艺融入修缮过程,他使用最传统的烤木漆工艺保护木质构件,以纯金点缀古老的雕花,让每一处修复都既保留历史痕迹,又焕发新的光彩。 在主楼廊檐上,"高山仰止"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座老宅在他们父子三人的手中逐渐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平遥古城声名鹊起,这座老宅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地标,但耿保国始终保持着朴实本色,婉拒了商业开发的诱惑,而是将老宅免费向公众开放。 在偌大的院落中,他开辟了展厅展示漆器艺术,将自己和艺术家们的精品力作呈现给八方来客。 老宅也成为了一座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统工艺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的浑漆斋,每一处转角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片瓦砾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这里不仅是耿保国的家,更是一座活生生的文化博物馆。 东西两侧的院落分别由两个儿子居住,他们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同样投身于漆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在耿保国的影响下,这座老宅不仅保存了古朴的建筑风貌,更守护着一门古老工艺的生命力。 浑漆斋的市值早已无法估量,但对耿保国来说,最珍贵的是老宅承载的文化记忆与艺术传承。 在这片三千平米的天地间,一位普通工匠与一座古宅相互成就,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化守望之歌。 二十六年的光阴,不仅是他与砖瓦为伴的岁月,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 每当暮色降临,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渐渐散去,耿保国依然会在院子里慢慢踱步,欣赏着这座承载了他大半生心血的古宅,静静等待明天的朝阳。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参考资料:界面新闻2018年07月08日《120万买来的平遥第一大院隐士般地活着》
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四处借钱凑了100万,买下了3000多平
如梦菲记
2025-03-10 15:28: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