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的传世名篇 ————比较阅读《兰亭集序》和《赤壁赋》 东晋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的春天,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写下《兰亭集序》。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意思是时代不同,情况不一样,但是人们抒发情怀,情趣志向是一样的。 王羲之说的没错,700多年之后,壬戌之秋,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写下《赤壁赋》。 当时苏轼45岁,王羲之也就是50岁左右,两个人几乎都是在中年的时候各自为后人留下了千古名篇,抒发了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 都是写山水自然,一个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一个写泛舟赤壁,月出东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与友人饮酒诵关于明月的诗歌。 当然,他们二人都没有只停留在写山水之美饮酒赋诗这个层面。 他们都书写了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 王羲之主要表达观山水美景之乐,生命短暂之痛,死亡沉重之悲。比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宇宙万物如此美好;“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人生又如此短暂的消沉。这与当时玄学盛行,文人雅士谈玄说理,密不可分。 苏轼通过赤壁夜游,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宇宙永恒的思考。他写“物与我皆无尽也”,表达宇宙的变化与人生的起伏都是自然规律。 王羲之处在动荡的时代,是偏安江南的东晋,暂时的宁静,相对的稳定,但“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制度,总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定的思想情绪。 苏轼所处的宋神宗时代是北宋相对和平繁荣的时期,所以苏轼也有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更多的是,豁达超然的态度,这也与他受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有关。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这种豁达的宇宙观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 两个伟大的文学家相隔700多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同时与友人观赏山水自然,生发对人生的感慨对宇宙的思考,为我们留下了传世的名篇,两篇散文之美各有千秋,就像两颗夺目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闪光
异曲同工的传世名篇 ————比较阅读《兰亭集序》和《赤壁赋》 东晋永和九
锦书虽在生活
2025-03-13 10:51:1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