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和“形而下”到底什么意思?用对了是“哲学家”,用错了是“欢乐喜剧人”:

三棱心爱文学 2025-03-19 08:17:21

“形而上”和“形而下”到底什么意思?用对了是“哲学家”,用错了是“欢乐喜剧人”: 1. 形而下是“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 比如你手里的奶茶杯、手机屏幕的玻璃材质、咖啡渍的深浅,这些具体存在的东西都叫“形而下”。《易经》说形而下是“器”,是物质世界的实体零件,能测量、能拆解、能拍张照片发朋友圈的,统统归到这一档。 2. 形而上是“想得美”,抽象到飞起 当你捧着奶茶想起前任,或者盯着手机感叹“人类的孤独本质”,这些情绪、规律、哲学思考都属于“形而上”。它对应《易经》里的“道”,是奶茶杯背后的工业设计理念,是手机里承载的社交关系本质,是奶茶糖分与多巴胺的化学反应公式——虽然无形,但支配着现实世界的运转。 举个例子:把晚霞说成“形而下的美景”——错!晚霞是具体存在,该用“形而下”;它引发的惆怅才是“形而上”。 以为“形而下”和“形而上”两者水火不容——错!没有手机硬件(形而下),微信里的爱情(形而上)就是空气;没有社交需求(形而上),手机也不会被发明。 记住这个公式:具体物件用“下”,抽象内核用“上”。比如写小说时,主角的破洞牛仔裤是“形而下”,牛仔裤承载的青春反叛才是“形而上”。 这对概念尽管我们不明说,但在日常写作时经常暗中运用,一句话写形而下,下一句就是形而上,文字立马从“塑料感”升级成“电影感”——毕竟哲学的魅力,在于让日常烟火长出隐形的翅膀。 估计你看了我的文章,就不再对形而上和形而下感到陌生了。

0 阅读:0
三棱心爱文学

三棱心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