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民间考古人”黄鹏:矢志20载,寻碑6000方

新黄河 2025-03-28 14:29:10

碑刻在中国历史久远,地面立石作为永久性纪念物或标记者,多称为碑;上镌刻文字者,则被称为碑刻。其形式多种多样,且数量庞大,记载的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地理、经济、政治、艺术等诸多方面。济南作为具有27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碑刻可谓浩如烟海。然而因历代社会动荡,众多的碑刻湮灭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之中,这些珍贵的记忆的灭失让我们抱憾。不过,在济南有一位特立独行的“民间考古学者”,二十多年如一日穿行于济南的山川大地,寻访考察散佚的泉城古迹,触摸历史脉络,足迹遍布济南数百个村庄和无数的山丘沟壑,特别是他对于散落民间的古石碑的搜集整理,其系统性和考究度都获得了文物考古界业内人士的极大称赞。他,就是黄鹏。

黄鹏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70后,一副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一口地道的“济南腔”,从内到外透着“泉娃”的朴实憨厚。2002年,黄鹏入手了一台小数码相机,作为“泉娃”,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拍拍济南的泉子”,他的一个心愿就是把济南所有的名泉都拍下来。当时还没有买车,他就骑摩托车在济南老城区内寻泉拍泉。在拍摄过程中,黄鹏留意到了泉水周围保留的老建筑,包括民居、桥梁、造像、石刻等,由于自幼对济南历史感兴趣,看到有趣的就一起拍照留存。两年后,黄鹏开始系统地对拍摄的照片按照地域、古建类别等进行分类,并听从朋友的建议,将重点逐渐放在古碑刻方面。

“寻古”占据了黄鹏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但他无怨无悔,乐在其中。在手机导航还不普及的年代,黄鹏靠着一份“济南地图”走访了数百村庄,去到一个地方就画一个圈,如今上面已经密密麻麻。随着去的地方越来越多,黄鹏对考古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他开始有目的地翻阅各类资料寻找答案,渐渐地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专家”。“对于文物古迹的考察源于对老房子沧桑感的偏爱。每当我看到村落里遗留下来的老民居、深山中残留的古庙宇总会一阵阵激动,正是这样的心情让我十年来不断行走和发现。每一次的发现都是对辛苦最好的报答。”这是黄鹏在其博客《十年考察路》一文中的真情流露。

寻古探秘的道路注定是孤独的,也常常充满不确定性和危险。他曾经在陡峭偏远的平阴云翠山被五条大狼狗疯狂地追逐,险些掉落山崖;也曾经在为寻访一块古碑深入山林导致手机信号消失,长时间失联将家人吓到够呛。由于一些线索来自史料记载甚至网友在网络上发布的只言片语,黄鹏寻古时也经常遇到“南辕北辙”的窘境。一次在济阳黄家庄寻访一方清代艾邵荃所书的碑刻,资料记载在“村东北2000米的小桥下”,实地寻找才发现是村东南方向,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黄鹏终凭经验在一座小桥下的桥洞内发现了碑刻。这样的经历不在少数,不仅位置黄鹏要实地考察,石碑上的文字在没有单反相机的时候他更是逐字抄录,再回家录入电脑。在朋友眼中,“他的匠心,近乎神经质。”

当然,寻古的经历也不仅仅只有“孤独”,也会有“温馨”。家人对于黄鹏的爱好不仅十分支持,而且还常常一起陪同外出考察,测量记录充当助手,夫妻一起在业余时间寻觅古迹,记录历史,济南的田野山林留下了他们共同的足迹。

20余年的时间,黄鹏共拍摄了济南境内的古迹照片数十万张,收录民间散落的碑刻近6000方照片近4万张,整理文字160余万字。在莱芜并入济南后,他又专门花两年时间将莱芜区、钢城区境内的碑刻进行了采集。多年的付出也终结硕果,他参与辑校的《碑刻中的济南泉水》《平阴县碑刻集成》《灵岩碑刻》等著作陆续出版发行,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实的文字及图片资料。目前,黄鹏准备将多年的碑刻寻访考察成果汇编为一本《新修济南金石志》(暂定名),目前正在做第三次编校整理工作。清代济南曾刊印过《济南金石录》一书,收录了许多珍贵碑刻内容。黄鹏希望此书如果出版,能作为《济南金石录》的补遗之作,为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收录保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崔健,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0 阅读:23
新黄河

新黄河

新黄河客户端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