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太子朱标落入水中,侍卫们争先跳入水中救他。朱标被救上岸后,朱元璋扫了一眼侍卫们的衣服和鞋子,立即下令:“把他们带下去,处以斩刑。” 洪武元年,朱标被册封为太子,他被称为大明朝最豪横的太子。 朱标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又是马皇后所生,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为了培养朱标,朱元璋给儿子挑选了多位德高望重、学识丰富的老师。 朱标自幼就跟在儒家学者宋濂身边学习。此外,朱元璋还让徐达、李善长和常遇春协助朱标管理东宫事务。为了锻炼朱标治国理政的能力,朱元璋多次放权让他监国。 更甚者,朱元璋为了让朱标树立在朝中的威望,亲自为他培养势力,为他挑选能干的大臣。为了避免兄弟夺位之争,朱元璋早早把其他的儿子分封到了外地,让朱标稳坐太子之位。 朱标十分争气,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学习为君之道,为人温文尔雅,待人宽厚仁慈,早早就显现出仁君的气质,获得了许多大臣的拥护和爱戴。 而且,朱标对待兄弟宽容友爱,当弟弟们犯错了,他总是会抢在前面护着,因此在弟弟们心中树立了绝对的威信。 当时,朱樉在自己的封地多有过失,朱元璋勃然大怒,甚至要治罪于他。朱标在一旁极力劝解,朱樉才幸免于难。 晋王朱棡骄奢淫逸,多有不法之举,还被人举报意图谋反,幸得朱标保荐,朱棡才逃过一劫。 朱标宽厚仁慈,力行仁政,十分得人心,他与父亲的性格截然相反,朱元璋霸道强势,对待大臣尤为苛刻,动不动就用重刑。因此,父子俩在朝堂上经常会发生分歧。 在朱标监国期间,陆续发生了郭桓案、空印案等大事件,牵连者甚广,成千上万的人因此丧命。朱标于心不忍,经常在一旁进言劝阻。 因为朱元璋杀戮过多,朱标劝谏说:“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天和。”朱元璋没说话,第二天把一根棘杖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 朱标无从下手,朱元璋于是对他一阵教训:“怕扎手吧?我帮你把这些刺都去掉,你再拿,岂不美哉?我现在杀的都是坏人,帮你除掉他们,你才没有后顾之忧。” 朱标听后仍然坚持进言“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一句话把朱元璋彻底激怒,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儿子敢这样讽刺老子?于是顺手抄起座椅向朱标砸去。 幸亏朱标身手敏捷,才躲了过去,但他也被父亲的行为吓得不轻,之后就生了重病,但朱标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人告发谋反,朱元璋愤怒至极,以雷霆之势抓拿胡惟庸归案,没有仔细审理,就处死了胡惟庸,还波及了一大批人,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牵连。朱元璋毫不手软,下令处死宋濂一家老小。 太子朱标得知后,急忙找父亲求情,可是朱元璋不答应,还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赦免他吧!”朱标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在回宫的路上精神恍惚,不小心就掉入了河中。 侍卫们连忙下水施救,朱元璋在得知儿子落水的消息,急忙赶来查看情况,当看到朱标没事后,心里面松了一口气。 朱元璋转头注意到侍卫们的穿着,有些侍卫身上是全套衣服,有些侍卫是先脱了衣服和鞋袜才下水救人。 朱元璋的火气蹭蹭往上冒,下令:凡是脱衣服下水的侍卫一律斩首,没有脱衣服下水的侍卫连升三级。其实他是后怕,如果侍卫抢救不及时,会丢了儿子的性命。 朱元璋不仅偏爱朱标,还把内心仅剩的仁慈都给了他。最后,朱元璋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朱标是众望所归的仁君,大臣们认为等到太子继位后,便能改变朝廷中的萧杀之气。可是,朱标在奉命考察完陕西,回京后就因病去世了,年仅38岁。 朱标的离世对于朱元璋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他无法相信多年来倾尽全力培养的继承人就这样撒手人寰。 朱元璋悲痛大哭,伤心欲绝,不仅为儿子守丧,在丧期过后,也不忍脱下丧服。经过礼官的多次劝谏,他才脱下丧服,上朝处理政事。 因为朱标的离世,改变了万事发展的轨迹,朱元璋为了给孙子朱允炆铺路,用雷霆之威扫除了勋贵集团,大臣们苦不堪言。但凡朱标不死,朱棣也不会起兵造反。 朱标堪称是史上最完美的继承人,却有一个不完美的结局,留给后人的也只有感慨和惋惜。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直接绕过去?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