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消息传来,慈禧如闻晴天霹雳,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说:“准奏左爱卿生前遗愿。” 1885年,左宗棠的死讯传来。 百姓纷纷聚集,表达敬意。 慈禧太后也追赠他“太子太傅”的尊号,并命人建立纪念祠堂。 左宗棠的生平充满了挑战。 父亲左观澜虽然有着教育背景,却家庭贫困,田地荒废,一家九口的生计全靠微薄的教书收入维持。 左宗棠聪慧过人,年仅六岁便能熟读《孟子》与《论语》。 他常常是早早背诵课文后便去游玩,少年气息浓烈。 他在道光七年参加了长沙府试并名列第二,但母亲重病去世,他不得不放弃了院试;接着父亲也因病去世,接连的丧亲之痛几乎令他一蹶不振。 即便如此,左宗棠依然未曾放弃,他开始涉猎军事、地理等其他领域的知识。 真正使左宗棠步入政坛的是他与林则徐的相识。 两人曾在长沙舟中深夜交谈,思想契合、志同道合,林则徐极力推荐他进入政界。 此后,左宗棠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在咸丰二年,太平天国的崛起令清朝内忧外患。 此时,湖南巡抚张亮基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太平军大军已经包围长沙。 张亮基决定寻求左宗棠的帮助,他知道左宗棠有才干,且深得民心。 左宗棠决定接受张亮基的请求,出山守卫长沙。 他亲自设计士兵的防具,改善军中伙食。 在他细致入微的管理下,军队纪律严明。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备战,太平军虽然连续围攻长沙,却始终未能攻破城池。 最终,太平军不得不撤退。 在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后,左宗棠回到了湘阴故里。 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很快亲自上门拜访,邀请他再次出山。 在此期间,太平军席卷湖南大地,战火连连。 左宗棠接手后,迅速推行新的政策,清理军政内务,加强军备,严肃纪律。 与此同时,他也推行种植补贴,鼓励百姓开荒种田。 在左宗棠的领导下,湘军成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队伍,屡战屡胜。 左宗棠的名声迅速传遍全国。 到咸丰六年,左宗棠终于得到了朝廷的加封,成为兵部郎中。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经过长达十四年的战斗终于被平定,但过程中各地的叛乱不断。 特别是陕西和宁夏的回民起义,使得地方失控。 左宗棠被派往陕西和宁夏进行镇压,最终成功平定了这些叛乱。 1875年,李鸿章等海防派主张应集中力量防守海岸线,提出将原本为塞防的资源转为海防。 然而,西北重镇的防线一旦撤退,外敌的威胁可能迅速逼近。 左宗棠是塞防派的代表人物,他强烈反对放弃西北防线。 在此背景下,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最终决定支持左宗棠的观点,任命其为钦差大臣。 左宗棠认为,只有通过占领乌鲁木齐,清朝才能在该地区建立长期的控制,随后再逐步向伊犁推进。 他首先命令驻哈密的西征军前线指挥官张曜修建水利设施,积蓄粮草。 1876年,西征军正式启程,由刘锦棠、金顺、张曜等人分兵两路,向新疆进发。 实际参战的军队只有二万余人。 行军的最大难题在于跨越莫贺延碛大沙漠,长期缺水使得军队必须采取分批行进的策略。 经过漫长跋涉,西征军顺利到达哈密,并继续向西推进,占领了乌鲁木齐附近的济木萨。 乌鲁木齐最终在1876年被攻克。 紧接着,西征军接连收复了其他重要城池,包括玛纳斯城、托克逊等地。 阿古柏的残余部队撤退至南疆。 左宗棠继续推进,最终收复了吐鲁番,并在阿古柏死后彻底平定了西北地区的乱局。 然而此时,李鸿章等海防派又提出应休兵,理由是新疆的战役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胜利。 左宗棠毫不妥协,坚决认为应该继续推进。 正当此时,沙俄与土耳其爆发战争,金顺建议趁机攻占俄国控制的伊犁,但左宗棠认为此举可能引发更大冲突。 随着战局稳定,左宗棠提出在新疆设省的建议,并力主朝廷与沙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 虽然沙俄要求中国做出一系列妥协,但最终双方于1881年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沙俄归还了伊犁及周边地区,中国支付了巨额的赔款。 左宗棠在1882年再次上书朝廷,提出在新疆建立省份的建议。 此建议得到朝廷采纳,省会设在迪化。 1885年,左宗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悲痛万分。 参考文献:[1]李兴.左宗棠的家国情怀对收复新疆的影响[J].炎黄地理,2024(12):25-27
1880年,46岁的慈禧太后感觉肚子肿胀,还干呕嗜睡,贴身太监李莲英赶紧找御医来
【8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