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现在估计是真扛不住了,撑个两三年,经济大概率就得崩。乌克兰那边其实不用费劲

吴能力聊意 2025-04-02 22:21:48

俄罗斯现在估计是真扛不住了,撑个两三年,经济大概率就得崩。乌克兰那边其实不用费劲反攻,只要稳住阵脚,就能把俄罗斯拖垮。为啥这么说?乌克兰有几十万战火磨出来的部队,俄罗斯却拿他们没办法。只要乌军保持这个规模,俄罗斯就得死守乌东,没法裁军,也不敢把兵调走,更别提省点军费搞民生了。钱全砸战场上了,经济早就歪得不成形,撑不了多久。 从表面数据看,2024年俄GDP增长4.1%,工业总产值增加4.6%,加工制造业更实现8.5%的涨幅,似乎展现出惊人韧性。但这种增长模式的脆弱性正在逐步暴露。

俄经济目前呈现典型的战时特征:国防预算连续三年以30%的速度递增,军工复合体吸纳了大量资源,冶金、机械制造等行业因军事订单激增而快速扩张。

这种畸形的经济结构导致民用领域投入严重不足,创新技术发展滞后,劳动力短缺问题愈发突出。

莫斯科街头曾经鳞次栉比的欧美品牌商店,如今已被本土企业填补,但这种替代效应更多是西方制裁倒逼的结果,而非市场自然选择的产物。

2024年,俄年化通胀率达到10%,土豆价格涨幅超过90%,燃料、医疗等民生领域价格普遍上涨10%以上。

为遏制通胀,央行不得不维持21%的高基准利率,导致企业贷款成本飙升,消费市场持续萎缩。

俄经济发展部承认,食品加工、化学工业等行业的订单量已出现明显下滑,汽车销量因贷款利率高企而大幅下降。

此外,西方制裁的影响也在持续深化。尽管俄通过扩大对华、对印能源出口维持了财政收入,但国际融资渠道被切断,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获取日益困难。超过2万家西方企业的撤离导致产业链断裂,重建成本高昂。

更关键的是,长期的战争状态使得俄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被边缘化,这种"堡垒经济"模式虽能短期维持,但难以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技术革新与市场竞争。

乌克兰战场的僵局更是让俄罗斯陷入两难。乌军凭借西方援助的武器装备和情报支持,已形成一支数十万人的职业化部队,俄军被迫在乌东地区维持高强度军事存在。

这种"不死不活"的消耗战状态,使得俄既无法实现战略突破,又不敢大规模裁军。

据俄媒披露,仅2024年,俄军因装备损耗和人员伤亡产生的直接军费就超过20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0%。这种"大炮与黄油"的失衡分配,正在透支国家的经济潜力。

面对困局,俄政府试图通过吸引西方企业回归缓解压力。但普京在近期的表态中明确表示,优先支持本土企业的政策不会改变,那些在冲突期间撤离的外企若想重返市场,必须接受"市场已被填补"的现实。

这种矛盾的态度让国际资本望而却步,多数企业更倾向于观望而非实质性投资。

柏林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的研究显示,即便制裁有所松动,西方企业在俄业务规模可能仅恢复至冲突前的30%。

值得注意的是,俄民众对经济的担忧正在转化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60%以上的受访者对物价上涨表示不满,对恐怖袭击和道德危机的担忧也在加剧。

这种情绪在中小城市和低收入群体中尤为明显,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与收入增长停滞形成鲜明对比。

从历史经验看,任何依赖军事扩张和资源出口的经济模式都难以持久。苏联解体前的教训殷鉴不远,当石油价格暴跌叠加军备竞赛时,经济崩溃往往在数年内发生。

当前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与彼时颇为相似:过度依赖能源出口、军工投入挤占民生资源、技术创新停滞。

唯一不同的是,今天的俄政府通过严格的社会管控暂时维持了稳定,但这种稳定能否在经济持续恶化时保持,仍是未知数。

乌克兰危机若继续拖延,俄罗斯经济的"韧性"可能会在2026年前后达到临界点。

当财政收入无法覆盖军费开支,当通胀失控引发社会动荡,当技术代差导致产业竞争力全面下降,所谓的"经济奇迹"或将迅速崩塌。

这种结局,既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更是经济规律的必然体现。

0 阅读:5
吴能力聊意

吴能力聊意

每天分享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