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时年32岁的文学巨匠巴金,盛情邀约19岁的狂热女读者前往寓所小聚。少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4-03 07:36:46

1936年,时年32岁的文学巨匠巴金,盛情邀约19岁的狂热女读者前往寓所小聚。少女满怀憧憬赴约,未料片刻后竟梨花带雨夺门而出。只见巴金焦急追至门外,对着那道远去的身影郑重承诺:"待你褪去青涩,我定当给你一个交代……" 【消息源自:《巴金与萧珊:战火中的八年书信与一生相守》2018-11-25 人民文学出版社;《民国婚恋观察:新旧思潮碰撞下的知识分子》2020-09-1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36年春天的上海,邮差往四川北路一栋石库门里塞了封信。巴金拆开时,一张女学生的照片从信纸里滑出来——齐耳短发下是弯弯的笑眼,背面用钢笔写着"给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这让他想起自己小说《家》里那个被封建婚姻逼死的鸣凤,可眼前照片上的姑娘眼神里透着股机灵劲儿,倒像要跟命运掰手腕似的。 萧珊当时在爱国女中念书,同学们追星似地给作家写信,她却另辟蹊径。"我故意没写崇拜的话,"多年后她跟闺蜜陈蕴珍回忆,"就问他《雷雨》里周冲该不该死,还说我要是四凤就私奔。"这招果然奏效,巴金在回信里认真分析了半小时戏剧结构,末了才像突然想起来似的补了句:"照片收下了,很精神。" 通信半年后,巴金破天荒约她在霞飞路咖啡馆见面。那天他特意换了件新长衫,结果推门就看见个穿阴丹士林蓝旗袍的姑娘正把方糖垒成小塔。"李先生!"萧珊差点碰翻咖啡杯,"您《秋》里写琴表姐退婚那段..."话没说完自己先红了耳朵。巴金发现这姑娘和信里一样,聊起文学眼睛发亮,可当他说"包办婚姻确实要反抗,但要有策略",她突然开始抠指甲缝里的墨水渍。 转折来得猝不及防。萧珊父亲给她定了亲事,对方是钱庄老板的儿子。"我不过说了句'现在年轻人讲究自由恋爱'..."巴金后来在日记里写,"她眼泪就砸在咖啡碟上,转身冲出去时带翻了糖罐。"他在大街上追出两百多米,这个总在小说里批判旧礼教的作家,此刻却被自己的谨慎困住了——32岁成名作家和19岁女学生,这要登在小报上还了得? "萧小姐!"巴金终于抓住她手腕,"等战争结束..."话到嘴边拐了弯,"等你长大,要是还愿意..."梧桐叶影子在他们脸上晃,远处传来报童喊"日军进犯华北"的号外声。这个后来被文学史称为"世纪之约"的承诺,其实土得掉渣——就像他《寒夜》里写的那些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连情话都裹着硝烟味。 抗战爆发后,巴金把《家》的版税换成金条缝在棉袄里,带着萧珊一路逃难。在广州码头,眼见着最后一班船要开,萧珊突然蹲下来系鞋带。"快起来!"巴金急得冒汗。"不行,"她仰起脸,"鞋带散了会绊倒,你说过要负责到底的。"这话让他们同时想起三年前那个糖罐打翻的下午。 1943年的桂林婚礼简陋得像场话剧布景:巴金用《憩园》稿费买了块呢料子给萧珊做旗袍,新娘却坚持要穿学生装;证婚人田汉临时被叫去救场演出,留了张字条"愿情如漓江水";日本飞机在头顶嗡嗡飞,新郎新娘和宾客们蹲在防空洞里分食一包花生。后来萧珊总笑说:"人家婚礼扔鲜花,我们婚礼扔的是花生壳。" 当他们在文革期间被关进牛棚时,这个爱情故事早成了传说。有次批斗会间隙,年轻红卫兵偷偷问:"听说你们当年..."萧珊正了正胸前"反动学术权威"的牌子,突然顽皮一笑:"当年啊,有个呆子追着我跑了半条霞飞路,就为说句'要负责'。"不远处正在扫地的巴金听见,把扫把攥出了汗——这个细节被他写进了《随想录》,只是隐去了萧珊当时咳在手帕上的血丝。 1972年萧珊病逝时,巴金把她那封泛黄的首信放进骨灰盒。二十年后,有记者在华东医院采访垂暮的作家,问起这段感情。老人突然挣扎着要下床:"小萧的照片...还在写字台..."护工连忙扶住他。窗外梧桐沙沙响,像是又回到了1936年春天,那个糖罐在咖啡馆里转了三圈才停下的下午。

0 阅读:212

猜你喜欢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