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以在特朗普关税威胁前“毫不退缩”?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税率推高至34%,越南、欧盟等经济体同样未能幸免。然而,与加拿大、墨西哥和欧盟的“愤怒与焦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展现出罕见的冷静与强硬。美媒“政客”新闻网感慨:“中国远未被特朗普的威胁吓倒。”这种反差背后,是中国七年贸易战淬炼出的战略定力、经济韧性,以及一套“精准反制+多边破局”的组合拳。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并非首次挥向中国。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对美出口长期承受19%的关税,但2024年中美贸易顺差反比2018年增长13%,中国贸易总额更增长44%。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事实:美国市场对中国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占比从14%降至11%),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等机制,已构建起更广阔的贸易网络。 更关键的是,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31.6%,是美国的2倍。钢铁、光伏、锂电池等50余个产业占据全球半数以上份额,华为芯片自主率甚至达100%。这种“全产业链优势”让中国拥有“以市场制政治”的资本——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才是关税的主要承担者。例如,中国对美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后,美国能源出口商损失惨重;而美国企业为规避成本,不得不通过越南转口或直接在中国周边设厂,反而强化了中国供应链的枢纽地位。 面对特朗普的“对等关税”,中国并未陷入情绪化报复,而是采取“外科手术式”打击: 针对美国农业、能源等关键领域加税,直击特朗普票仓;管制稀土出口、将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掐住高科技产业命脉;向WTO起诉美国违反多边规则,揭露其“国家安全”借口的虚伪性。 这种“精准控损”的策略,既避免伤及全球经济,又为谈判预留筹码。正如北京大学学者归泳涛所言:“中方的反制是正当防卫,更是对多边贸易体系的有力捍卫。”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盟友体系已出现裂痕。日本公开批评关税“损害多边贸易”,欧盟则加强数据监管反制美企。中国趁机深化与RCEP成员合作,2024年对东盟出口增长21%,成为新的经济压舱石。 特朗普的关税战术本质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牛津经济研究院测算,美国每个家庭年均为关税多付2000美元,而79%的极端关税若落地,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地震。但中国早已不是2018年的中国——王毅外长的表态掷地有声:“中国从不接受强权霸权,必将坚决反制。” 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如美国学者德里克・西泽斯所预测:“特朗普最终会与中国而非欧盟谈判,因为只有中国能给他想要的。” 但无论谈判与否,中国已证明:在单边主义的飓风中,唯有实力与智慧,方能屹立不倒。
中国受到“重击”!在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之后,法新社刊文表示,美国总统周三发动了全
【79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