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4日,一架失控的歼-7G在临沂一个村庄的上空直直坠落下来,正在田里收白菜的农民们看呆了,意识到发生事故,大喊:“不好了,出事了!飞机掉下来了!” 2006年11月14日,山东临沂的一个小村庄,天空晴朗,村民们在田里忙着收白菜。突然,一架战机从天空中急速下坠,划出一道不祥的弧线。 "不好了,出事了!飞机掉下来了!"收白菜的农民们指着天空惊呼。 战机发出刺耳的轰鸣声,在村庄不远处坠地,爆炸声震天动地。火光冲天,黑烟滚滚,爆炸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奇怪的是,虽然最近的村民距离爆炸点不到20米,却没有一个人受伤。 这架战机的驾驶员是42岁的李剑英,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空军飞行员。就在坠机前的16秒,他经历了人生中最后的抉择。 回到坠机前的12时4分09秒,李剑英驾驶的歼-7G战机刚刚完成常规训练返航。突然,战机撞上了一群鸽子,发动机立即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按照飞行员的标准程序,此时应该立即跳伞自救。 "撞到了鸽子群,需要调整跳伞。"李剑英向指挥塔台报告情况,准备弃机跳伞。 然而就在12时4分18秒,李剑英通过驾驶舱看到了下方密集的村庄和一座化工厂。这一刻,他的声音在无线电中变得沉稳而坚决:"看到村庄及化工厂,需要迫降。" 李剑英当时面临着极为危险的局面。他的战机携带着800多升燃油和100多发航空弹,如果就这样坠落在村庄或化工厂,后果不堪设想。在这16秒内,他有三次可以跳伞自救的机会,但他选择了留在驾驶舱,试图将飞机引向无人区域。 战友们后来回忆,李剑英驾驶着失控的战机,全力操控着方向,努力让它远离人口密集区。他双手紧握操纵杆,与死神赛跑。 12时4分25秒,飞机在空中解体爆炸。李剑英来不及跳伞,与战机一起坠落。 爆炸发生后,当地村民闻声赶来,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的现场,但却没有人员伤亡。战机坠落点恰好避开了村庄和化工厂,落在了一片相对开阔的区域。一位目击者说:"飞机掉下来前好像调整了方向,不然直接砸到村子里了。" 在生死攸关的16秒里,李剑英做出了舍己救人的决定。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整个村庄的平安。 送别仪式那天,2006年11月20日的上午,飘着细雨。兰州空军基地的旗帜降半旗致哀,数百名军人笔直站立。李剑英的战友们、领导、家属,还有自发赶来的上百名普通群众,都来为这位英雄送行。 "如果时间再多几秒,迫降或许就成功了。"兰州空军某部队长黄光华哽咽着说,"在自己和群众的生命之间,他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和人民。" 没有人想到,这位总是穿着整洁却不讲究品牌的中年军人,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李剑英的手腕上常戴的那块15元的普通手表,如今成了战友们最熟悉的记忆。他们回忆起李剑英生前的点滴:战友家中有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基地组织活动时他总是默默承担最多工作;飞行训练中他从不叫苦叫累。 李剑英1964年出生在河南郑州市金水区姚桥乡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他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稳重和责任感,是弟弟妹妹们眼中的榜样。他儿时最大的梦想就是飞上蓝天,18岁那年,他如愿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空军飞行员队伍。 22年的飞行生涯里,李剑英累计完成了5003次飞行任务,安全飞行时间达2389小时,曾荣立二等功、三等功。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他本可以选择更安逸的道路。 "李哥有很多次转业的机会。"一位与李剑英共事多年的战友回忆,"他弟弟甚至在民航公司给他找好了工作,月薪过万,但他都拒绝了。" 李剑英的家人多次劝他转业。每次,他都摇头婉拒:"国家培养我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资金,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辜负了部队的栽培。"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他坚守军营二十余年的真实写照。 在追记李剑英一等功、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荣誉奖章的颁奖仪式上,他的战友们回忆起许多往事。有人说起李剑英曾经在一次极端天气条件下完成急难险重任务;有人讲述他如何耐心指导新飞行员克服恐惧;还有人记得他每次执行任务前那专注的眼神和沉稳的步伐。
幻影战斗机有一个小细节很受飞行员的欢迎,那就是座舱盖放下来的时候还留有一个小缝隙
【37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