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签订后,大清与日本约定两个月完成台湾交割任务,可派谁也是个大问题,孙毓汶、翁同和等大臣推来推去,谁也不想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当时日本天皇派了一支近卫师团一万人本来是去打山海关的,但为了能够顺利接手台湾,便重新更改了近卫师团的军令。于是接收台湾的日军变成了四万人,而四万人面对台湾的黑旗军与各路起义军,虽然从人数上是台湾完胜,但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上却相差甚远,这对台湾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臣们这边恳请光绪皇帝速派交割台湾的大员,而第一人选自然是台湾巡抚唐景菘,此刻他不就滞留在台湾吗?而接下来人选就不好选了,孙毓汶说他忙,翁同和说他痛恨日本人更不能去,而且去了还会有千古骂名,让他去不如让他告老还乡好了!这下光绪皇帝怒了,骂名自己已经背了,只是让谁去的问题;于是翁同和便推荐了李鸿章,因为割让台湾他才是始作俑者。 而因为李鸿章当时在天津养伤,被慈禧太后准了三个月的假,按理说要请他得征得慈禧太后的同意,光绪不想惊动慈禧她老人家。于是大臣们想到了他的儿子李经方去,但孙毓汶一语道破天机,他资历尚浅,容易造成台湾百姓不服,引起哗变。于是这件事情便只好从长计议。 于是最终光绪皇帝几经周转,命带伤的李鸿章与李经方一同去台湾交割。而因为李鸿章说自己伤重不适宜去等原因,最终大任还是交给了李经方。而李经方自然是知道这要背负骂名,前来向李鸿章辞行,李鸿章不放心他,便让法国公使科士达陪他一同去,凡事也好有个商量。 但后来的李经方并没有被人唾骂卖国,李只因为他并没有参与任何卖国行为。相反,他在多个关键时刻反对李鸿章的一些决策,尤其是在《马关条约》签订过程中,李经方曾劝阻李鸿章不要屈服,但未能成功!
马关条约签订后,大清与日本约定两个月完成台湾交割任务,可派谁也是个大问题,孙毓汶
菲菲评历史啊
2025-04-04 14:42:53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