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五位名将: 1.耿炳文:朱允炆连削五王后,燕王朱棣便在北平

学典历史 2025-04-05 08:48:35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五位名将:

1.耿炳文:朱允炆连削五王后,燕王朱棣便在北平拉起了反旗;于是他派出65岁高龄的耿炳文率13万大军北上御敌,结果其部将张保向朱棣投降,致使明军损失惨重。朱棣深知耿炳文善于守城,却不善进攻,因此在他退守城池之际,燕军也停止了进攻。

建文帝朱允炆听说耿炳文战败之后,便听从大臣黄子澄与齐泰的建议,撤换他而改用李景隆,从而导致明军一败再败;正所谓临阵换将,乃兵家之大忌,即便久经沙场的耿炳文不能扭转战局,但守住建文江山肯定是绰绰有余的。

2.瞿能:曾跟随蓝玉平定西番叛乱,屡立战功,其父瞿通也是明初的开国功臣;在李景隆一败涂地的情况下,朱允炆紧急启用瞿能前来助战。

他确实骁勇善战,差点俘虏了朱棣,甚至有一次快要攻破北平了,而李景隆却命瞿能暂停攻城,等待大军一起进攻,从而错失了这千载难逢的战机;如果朱允炆改用他为主帅,像撤换耿炳文一样坚决的话,那么朱棣就很难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遗憾的是,瞿能最终战死沙场,朱允炆也瞬间失去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屏障。

3.郭英:18岁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深受其信任与重用;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让他掌管宫廷禁军。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曾派他跟随耿炳文、李景隆讨伐朱棣,最终无功而返。

想当年,郭应也是一员久经沙场的开国猛将,曾跟随徐达北定中原,攻占元都,如今却要听从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统帅,真的是大材小用;若换他当主帅,或许建文帝也不会败得那么惨。

4.宋晟:其父兄都是明太祖麾下的亲信将领,他镇守凉州,抵御北元和西番的进攻,可谓战功赫赫;后来又跟随燕王朱棣出塞,镇守边疆。然而建文帝削藩之时,命宋晟再次镇守凉州,并未让他前去平定燕军叛乱。

宋晟先前与朱棣有过交集,因此朱允炆对他不是很信任;放着身经百战的将领宋晟不用,偏偏重用纨绔子弟李景隆;朱允炆的“小心眼”,最终害苦了自己。

5.徐辉祖: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子;朱元璋非常看重他,时常将其放出去历练,希望徐辉祖能继承其父的英勇。在朱棣起兵造反时,由于徐辉祖是燕王的小舅子,朱允炆始终对他保持警惕,没有令其做伐燕主帅。

徐辉祖虽得不到重用,但还是两败朱棣,为平定燕王之乱出了一份力;他没有令朱元璋失望,南京城破之日,徐辉祖誓死不降,守住了对朱家的那份忠勇爱国之心。

建文帝若能重用其中一位名将,断然不会出现一败再败的局面;他重用的李景隆,不仅没有因北伐失败而遭到处罚,反而还变本加厉,主动打开南京放朱棣进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靖难首功,李景隆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为了巩固其孙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将藩王调往边塞,让他们抵御蒙古,使其远离京城,减少纷争,亦可避免削弱皇权或骨肉相残的事情发生。

在内忧外患已除的情况下,明太祖朱元璋终于可以瞑目了;只可惜,年轻气盛的朱允炆并未理解祖父的临终安排与良苦用心,非要削藩。

虽然朱元璋诛杀了一批开国功臣,但并未赶尽杀绝,留下的一些武将,足以应付藩王叛乱;可朱允炆对这些人要么不信任,要么就是不敢重用,结果贻误了很多战机,最终导致削藩失败,丢掉了皇位。

要是太子朱标没有英年早逝,其子朱允炆也不用过早地扛下这偌大的江山;太祖朱元璋的精心谋划,最终只能化为泡影。事实证明,建文帝朱允炆确实难堪大任,即便朱元璋做地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

0 阅读:442

猜你喜欢

学典历史

学典历史

学习历史,品读书中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