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杨荣显生病濒临垂危,他的八个儿子都已牺牲,无人送他最后一程,毛主席得知此事,义无反顾前去为他送终。
故事要从1931年说起,那时的杨荣显,不过是沙洲坝一个贫苦农民,在那个年代,像杨荣显这样的农民,生活困苦得难以想象,地主的盘剥、苛捐杂税的压榨,让杨家一家老小常年饥肠辘辘,衣不蔽体。
杨荣显有八个儿子,本该是家中的顶梁柱,却因为家境贫寒,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眼看着儿子们一天天长大,杨荣显心里却越发愁苦。
就在杨荣显一筹莫展之际,一支红色的队伍来到了沙洲坝,他们自称是工农红军,为的是解放劳苦大众,起初,杨荣显将信将疑。
然而,当红军开始实行土地革命,将地主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时,杨荣显才真正感受到了希望的曙光。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叶坪成立,第二天,红军就开始在当地征兵,杨荣显毫不犹豫地带着自己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来到了征兵处。
就这样,杨家的老大老二光荣地加入了红军的队伍,然而,战争是残酷的,仅仅三个月后,噩耗传来,两个儿子相继牺牲在了战场上。
这个打击对杨荣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他整整一夜没有合眼,老伴蒋氏更是哭得昏天黑地,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杨荣显擦干了眼泪,又带着剩下的六个儿子来到了征兵处。
这一次,连征兵的红军战士都感动了,就这样,杨家又有六个儿子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人们的想象。随着战事的推进,这六个儿子也相继牺牲在了战场上。
最终,杨荣显的八个儿子全部参军,全部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个消息传开后,震惊了整个中央苏区,人们无不为杨荣显一家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然而,失去所有儿子的打击对杨荣显来说实在太大了,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卧床不起。
1934年深秋的一天,杨荣显躺在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的一间土坯房里,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一个刚懂事的小孙儿守在床边,老人的目光不时飘向窗外,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突然,杨荣显用尽全身力气,微微张开了嘴,小孙儿连忙把耳朵凑到爷爷嘴边,仔细听着老人微弱的声音,随后,小孙儿转身走到屋角,从一个布袋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红色的小本子。
"爷爷,我拿来了,"小孙儿回到床边,轻声说道,"您听着:杨家八兄弟在前线英勇作战,司令部特嘉奖一次。"
听到这句话,杨荣显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光芒,他长舒一口气,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安详的笑容,就在这一刻,这位为革命献出了八个儿子的老人,永远闭上了眼睛。
杨荣显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苏区,毛泽东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决定亲自前往看望,然而,当他赶到杨荣显家中时,老人已经离世。
杨荣显和他的八个儿子的故事,只是赣南苏区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战争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杨荣显这样的普通农民,为了翻身得解放,为了建立新中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
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成为了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杨荣显一家的事迹并没有被人们遗忘,相反,它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杨荣显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传奇,更是中国革命精神。它告诉我们,革命的胜利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而是无数像杨荣显这样的普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繁华的街道,享受着和平安宁的生活时,不要忘记,这一切都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杨荣显和他的八个儿子,以及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革命先烈,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