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暖利于运化,膀胱暖利于气化,身体暖利于推陈出新 鼻头凉多是肺经受了寒,一般就要用细辛、桂枝去通这个寒。手脚凉是脾肾有寒气了,还伴经络不通,寒于经络,肉桂、附子可驱这个寒。 肚子痛,尤其什么肠系膜淋巴结问题,小儿丁桂儿脐贴,痛就止住了,为什么?中医可不管是什么菌,病毒,肠系淋巴结,说到底其实就是肠寒了,神阙寒气凝聚,常人出现此证,外敷附子理中芄,或艾灸亦可散寒止痛。再严重点的就是痰,饮,这些分泌物,多是寒气太重导致的。寒是可以感知到,触摸到,以及体现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调整阳气了。日常最简单的就是用好姜葱白,小寒都能防一防。 鼻炎基本是受寒的多,尤其过敏性鼻炎,大部分病机都是寒痰饮冷,温煦一段时间,体质由寒转暖的过程,这鼻窍问题也就逐步改善了。 肠胃也是,甭管西医讲什么肠炎,胃炎,中医辨证就是寒热虚实阴阳。实际上还是虚寒,寒湿的多,尤其肠胃浊气汇聚之地。离不开阳气推动。病机一分析也都是寒湿的多一些,内调就是香砂六君、理中、附子理中汤的思路了,外就是藿香正气、肉桂粉泡脚,效果都好。 睡觉就是很好的保护阳气的过程,熬夜的结果就是损阳折阴,尤其损阳最严重。所以熬夜的人面色萎黄暗的多,精气神不足,心理可能不太阳光,机能时刻被消磨,没法阳光正气。等不熬夜了,调整过来了,身心恢复了,再看世界又是一个景象。 实火当清,实火来的快,去得也快,一般都是红肿热痛的表现。实际上我们临床看虚症,虚火,虚热居多,尤其反复,慢性,缠绵的基本都是虚证,回头看看自己的病程有没有这个特点。 有的口渴,肠胃本身也不好,喜欢吃水果,吃了口渴虽然当时解了,殊不知这水果多是寒湿依赖足够的脾胃阳气运化。结果,半天就开始腹泻了,这种可以艾灸,吃姜,泡脚,总之你用温煦的方法,快点促进肠胃内吃的寒湿去掉就可以。就怕留而不去,着在体内,长久不好。很多慢性肠胃病的都有留而不去的这个过程。后面只得缓调促阳生。 天一冷小便就多了,频繁,尿清,这就是典型的膀胱气化不够了,阳气不能温煦膀胱中的水,呼噜噜的没转化就排了出来。观察小便,颜色不是第一位的,应该把小便的感觉,比如有没有赤痛,短赤这些综合起来。有的讲尿黄,单一的尿黄临床意义不大,真正上火下移的小便是短赤疼痛的,真正虚寒的小便是尿频,清长的。严重的下面尿,把水都流走了,口渴了,这就是中医的消渴病中的一个病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神也是靠阳气温煦。现在太多的神伤人员,中医辨证就是分阴阳的。那些躁动不安的,一般辨证热症居多,复杂的也是阳躁而动。但沉溺的,消极的,呆滞的无不是阳气不足导致的,所以经方麻附细辛汤也能用于很多阴性的神伤病,这都是可以积极参考的。 艾灸和晒背都是好的温阳方法,但所有方法放在那,你适不适合,你的体质能不能接受才是重点。再好的方法,你用了不适合,就不能为好方法,比如有的人晒背,坚持一个夏天,阳气补充的很足。而有的人,晒背的时候又是腹泻,又是冒汗,极度虚弱,这说明自身太弱,借不了这天阳之力,反被天阳之力反噬了。任何时候都得衡量自身,而不是跟风他人。 吃啥都得依赖运化。痛风就是吃的太好,超过了体内的运化代谢能力。别人为啥没事,你为啥发病,这就是个体化不同。痛风急症清热,长期还是温阳,要不这么多的痰浊寒湿怎么出来?吃之前,一定看看自己的阳气够不够用,也包括折腾的熬夜,情绪变动,随之一动便是阳气消殆的来源,诸多事情皆耗,唯有自己独守敬畏。也就是凡事有节制,有敬畏,多留少耗。
脾胃暖利于运化,膀胱暖利于气化,身体暖利于推陈出新 鼻头凉多是肺经受了寒,一般
岭南脾胃
2025-04-05 11:43: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