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咸丰皇帝下令杀掉左宗棠,左宗棠连夜找到胡林翼求助,然而,胡林翼却无奈地说:“皇命难违,我救不了你,眼下能救你的只有一个人。” 1859年的大清,政局动荡,咸丰皇帝正忙着应付内忧外患。这时候,左宗棠却因为得罪了朝廷,被咸丰下令处死。事情的起因得从左宗棠的性格和当时的背景说起。他是个直脾气,做事雷厉风行,但也容易树敌。早年在湖南老家当幕僚时,他就敢跟上司硬刚,提意见从不留情面。后来投身军务,帮曾国藩、胡林翼打太平天国,立了不少功,可功劳大了,眼红的人也多了。有人说他锋芒太露,有人说他不识时务,总之,1859年这道圣旨下来,左宗棠算是撞枪口上了。 接到消息,左宗棠连夜去找胡林翼。胡林翼是他的老朋友,两人关系铁得很。左宗棠在湖南混的时候,胡林翼没少帮他出主意、拉资源。可以说,没胡林翼,左宗棠早年的路不会那么顺。可这次不一样,圣旨是皇帝的意思,胡林翼再牛,也不敢公然抗旨。他掂量了一下形势,实话实说:“皇命难违,我救不了你。”这话听着绝情,但其实是胡林翼的冷静分析。毕竟,抗旨是掉脑袋的事,他一个地方大员,哪有胆子跟皇帝对着干? 不过,胡林翼也不是完全撒手不管。他点了左宗棠一句:“眼下能救你的只有一个人。”这人是谁?答案是肃顺。肃顺当时是咸丰身边的红人,官居户部尚书,又管着内务府,权势不小。更关键的是,他跟左宗棠有点交情。左宗棠早年在北京混的时候,跟肃顺打过交道,两人聊得来,肃顺挺欣赏他的才华。胡林翼看准了这层关系,知道肃顺有能力也有胆量在皇帝面前说上话。 左宗棠也不是傻子,胡林翼一点,他立刻明白过来。肃顺这人,虽然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后来还被慈禧收拾了,但确实有两把刷子。他敢说话,敢做事,不像有些官僚只知道溜须拍马。当时朝廷里,肃顺属于“主战派”,主张强硬对外、对内整顿,跟左宗棠的思路有点像。所以,左宗棠这条命,很大程度上得靠肃顺去争取。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还真挺戏剧化。肃顺接到左宗棠的求助,没含糊,直接上书咸丰,替他说话。具体说了啥,史书没细写,但大概意思无非是左宗棠有才,能打仗,眼下太平天国还没平,杀了他可惜。肃顺这人说话有分量,咸丰本来就烦得很,听他这么一分析,也动摇了。加上当时朝廷确实缺能人,杀左宗棠等于自断一臂,咸丰最后松了口,改成贬官了事。左宗棠就这样捡回一条命。 这事说白了,是胡林翼和肃顺联手救了左宗棠。胡林翼冷静,点出活路;肃顺胆大,敢跟皇帝硬碰。缺了谁,左宗棠可能都悬。不过,回头想想,这事也挺讽刺。左宗棠靠的是人脉和运气,朝廷的决定翻云覆雨,全看皇帝心情和谁会说话。换个角度,要是左宗棠没这俩朋友,或者肃顺那天没胆子开口,他估计就凉了。 再说说左宗棠这个人。他命是保住了,但性格没变。后来咸丰死了,慈禧上台,肃顺倒了霉,被砍了头。左宗棠倒是越混越好,平太平天国、收新疆,成了晚清数得上的大人物。可1859年的这场危机,算是他人生的一次大考。没死成,还因祸得福,运气真不是一般的好。 从历史看,这事反映了当时朝廷的乱象。咸丰管着偌大个国家,却被底下的人牵着鼻子走。肃顺能救左宗棠,不是因为制度多完善,而是他个人有能量。胡林翼指路,也不是靠什么正大光明的办法,就是凭关系和脑子。这不就是晚清的缩影吗?国家乱糟糟,人才全靠自己闯,运气差点就得掉脑袋。 当然,也不能光看运气。左宗棠能活下来,本身的本事也不小。他在湖南打仗,帮胡林翼守湖北,战绩摆在那儿。肃顺愿意保他,也是因为他有真才实学。要是个废物,谁会费劲去救?所以说,这事是运气、人脉和能力三者凑一块儿的结果,缺一不可。 再往深了挖,这件事还有点别的意思。胡林翼和肃顺,一个地方大员,一个朝廷重臣,俩人搭上线救左宗棠,说明当时官场里派系林立,大家都在拉帮结派。左宗棠后来能崛起,跟这些早年的关系脱不开干系。他不是孤家寡人,背后有朋友、有靠山,这在乱世里太重要了。 1859年的这场风波,最后以左宗棠活下来告终。但这事没那么简单,它暴露了朝廷的昏庸,也让人看到个人奋斗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平衡。左宗棠捡回命,后来还干出一番事业,胡林翼和肃顺的帮忙功不可没。可惜,胡林翼1861年就病死了,肃顺1861年也被慈禧干掉,左宗棠倒是活到1885年,风光了一辈子。
1859年,咸丰帝下令处决左宗棠,要以斩首的方式公开行刑,在那生死攸关的关头,左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