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年,一天,武则天还没起床,张柬之突然带兵入宫,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禅位。太子李显送武则天离宫时,众人弹冠相庆,姚崇却嚎啕大哭起来。 武则天晚年过于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其病重之际,甚至直接让张易之二人入宫摄理朝政。此二人嚣张跋扈,完全不把国家法理放在眼中,得罪了不少大臣。 太子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女婿武延基,私下说了几句张易之兄弟的坏话,他们竟然给其扣上了谋反的帽子,让武则天下令将其斩杀。 大家都担心,一旦武则天驾崩,把守宫闱的张易之二人,会篡改诏书,自立称帝。于是,两位宰相与一众官员,在右羽林卫的支持下,发动神龙政变,诛杀张氏兄弟,支持李显复辟。 宰相张柬之是这场政变的主谋,与他合谋的另一位宰相,正是姚崇。 姚崇曾经深受武则天的信任,但因为不满张易之的作为,而将其得罪,被武则天保留了宰相头衔,而后外任灵武。 在姚崇启程之际,武则天问他:“你走了,不妨再为朕举荐一位合适的宰相。” “张柬之深沉稳重有谋略,能决断大事,他已年老,要赶快任用。”姚崇真诚的说道。 此前,狄仁杰曾向武则天推荐过张柬之。不过,武则天并未予以重用。在姚崇力荐以后,武则天终于决定封其为相。 武则天不曾想到,就是这个决定断送了自己的帝王生涯。 在张易之、张昌宗摄政期间,张柬之秘密联合右羽林卫将军李湛,崔玄暐、敬晖、桓彦范等一众大臣,定下了“杀张夺权”的计谋。 恰好,外任灵武的姚崇回朝,张柬之和桓彦范,就把计划向其全盘托出。 姚崇很高兴,表示非常支持,张柬之激动地说:“太好了!大功即将告成!” 到了神龙政变的那一天,张柬之带着右羽林卫的官兵们走在前面,从玄武门杀往武则天所在的集仙殿。 张易之和张昌宗,正在集仙殿的楼梯上说话。看到张柬之他们后,二人壮着胆子问道:“你们想干什么?想谋反吗?” 张柬之没给二人辩驳的机会,抽出佩刀将其杀死,又命人取下了他们的头颅。 病床上的武则天,听见了外面的动静,猛然惊起。 不过,她很快恢复了皇帝的威严,冷冷地问道:“是何人作乱?” 张柬之回答,称张易之,张昌宗想要谋反。他们是奉太子之命来平叛,已经把张氏兄弟杀了。 武则天没有理会,而是问太子李显:“这是你组织的?既然叛乱已经平定,你回东宫吧。” 桓彦范立刻开口:“太子不能回东宫。”并表示,江山是李唐的,武则天应该尽早让位,以顺应民心。 武则天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她用苍老而又锐利的目光,扫视众人。 一眼就看见了人群中的姚崇,这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也曾是她最信任的近臣。武则天万万没想到,姚崇竟然是政变的参与者。 姚崇的眼神刚与武则天接触,就惭愧的低下了头。 武则天没跟姚崇搭话,接着又看向了右羽林卫的李湛,问道:“你也是杀死张易之的将军吗?我对你们父子可不薄啊。” 李湛羞红了脸,不自觉的退至人群后面。 接着,武则天又对崔玄暐说:“你怎么也在这里?为什么参与这场变故?” 崔玄暐义正辞严的表示:“我这样做,正是为了报答陛下对我的提携啊。” 武则天长叹一声,她知道大势已去,与其跟太子党撕破脸,不如退位换些体面。 公元705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武则天颁布诏命,让太子李显管理朝政,次日宣布退位,把皇位传给李显。 随即,武则天移居上阳宫,文武百官喜不自胜,可姚崇却哭了,他哭的很伤心。 张柬之劝他:“姚大人,难道今天是流泪的时候吗?您如此不知时宜,恐怕要大祸临头了。” 姚崇边哭边说:“我长期侍奉则天皇帝,现在突然辞别,感到悲痛难忍。我随你们诛除凶逆,是尽臣子本分,今日泣辞旧主,也是人臣应有的节操,就算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姚崇没想到,这一哭竟然救了他一命。 事后,除了姚崇以外,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都被李显加官进爵,成为中宗朝的股肱之臣。至于姚崇,只是封了县侯,就被外放为亳州刺史。 后来,韦皇后摄政,与安乐公主、武三思等人勾结,大肆打压朝臣,张柬之等四位神龙功臣,入狱的入狱,流放的流放,唯有姚崇活了下来。 唐睿宗复位,又将姚崇接回了京师。他一直活到玄宗朝,又当了宰相,并在开元之治中贡献斐然。
705年,一天,武则天还没起床,张柬之突然带兵入宫,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07 09:03:36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