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7年,75岁的孝庄太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病危之时,他握紧康熙皇帝的手,对自己的孙儿请求道:“自己不愿意去沈阳打扰皇太极,更不愿意远离顺治,还有康熙这两父子。”所以说要求康熙皇帝将她葬在顺治皇帝的周边。 孝庄太后本名木布泰,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本是科尔沁草原上的格格,因为满蒙联姻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 时值清朝扩张的关键时刻,聪慧的木布泰经常在皇太极身边为其出谋划策。 当年,皇太极俘虏了洪承畴,起初洪承畴想学文天祥,绝食而亡。 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好派出木布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使出色诱之计,最终劝降了洪承畴。 木布泰真正大放异彩的时刻,是在皇太极驾崩以后。木布泰通过多方运营,使得自己的儿子福临,在一众阿哥中脱颖而出,继承大统。 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木布泰带着小皇帝福临挥师入关,进军中原,自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时代。 不过,福临性格执拗,受不了母亲木布泰的全方位控制。同时,他还是个痴情之人,迷恋于董鄂妃不能自拔。在董鄂妃死后,更是抛却红尘,不当皇帝,当和尚。 因此,木布泰只能扶持年仅8岁的孙子小玄烨,登基称帝。 可以说,皇太极、福临、玄烨,这祖孙三代中,木布泰对孙子玄烨的感情最为深厚。 当时,满清刚刚入关,统治根基不稳。大清朝堂上,也是党羽林立,福临留下的四个顾命大臣,各怀鬼胎。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木布泰只能将脆弱隐藏起来,支撑起大清江山。 玄烨进行登基大典以前,木布泰不顾后宫不得私自见外臣的规矩,召见索尼等四位顾命大臣。 木布泰表示:“我这半辈子,一共拉扯过两个皇帝,一个6岁登基(顺治),另一个8岁登基(康熙)。为了这爷俩儿,我什么苦都肯吃,什么罪都肯受。别看我年纪大了,可这忠奸二字我是分得清清楚楚。你们听好了,这皇上是我立的,这孙儿是我的命根子,谁要是欺负我们孤儿寡母,可别怪我豁出这条老命。” 四人见状,齐齐下跪,宣誓道:“臣等四人,誓死忠于大清,忠于皇上。” 接着,木布泰命人撤去遮挡的帘子,露出笑容,赶忙让大家平身。 木布泰让玄烨的生母出来给四人斟茶倒水,又拼命的给他们扣高帽。 一番操作下来,木布泰终于为即将到来的登基大典,铺垫好了道路。 玄烨登基后,改年号为康熙,年幼的他不谙世事,任何事情都需要皇祖母木布泰操持。 木布泰尽心竭力的辅佐着孙儿,史料称:“太后虽然不亲临朝政,但朝廷不论有什么事,皇帝都先禀告祖母,而后施行。” 木布泰对康熙照顾的无微不至,上到政策的定夺,下到饮食起居,她的目标是把孙儿培养成一代贤君。 后来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木布泰都是幕后策划人。 康熙对皇祖母的感情很深,几次三番的请求给她上“太皇太后”的尊号。 但木布泰却说:“我一介妇人,对臣民都没有任何贡献,若受了尊号,内心不安啊。” 当然,最终她还是没能拗过孙儿。 每次康熙出巡,都挂念着皇祖母的身体,三天两头的写信问候。回京时也会带上一大堆的特产。 康熙二十六年,木布泰的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在木布泰病重的那一个多月里,康熙衣不解带,寝食具废,还下令内阁:“如果没有紧急的事务,不要向我禀报。” 康熙为了救祖母的命,带着文武百官徒步前往天坛祭祀,以给木布泰祈祷。 康熙边走边哭:“我8岁登基,无依无靠,全凭祖母照顾。她鞠养教诲我三十多年,我才能长大成人。如果没有太皇太后,怎能有我今日。如果可以,我愿意少活几年,以换得祖母的长寿。” 可惜的是,木布泰已经病入膏肓,临终前她拉着孙儿的手嘱咐道:“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在孝陵附近择地安葬”,还不放心的叮嘱康熙:“勉自节哀,以万几为重。” 康熙按照皇祖母的遗愿,把她暂时安葬在了清东陵,又拆了慈宁宫的五间大殿,挪到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把灵柩停于其中。 木布泰走了,康熙仿佛一夜之间就憔悴了。他就在乾清门外搭了个帐篷,日夜住在其中守灵。 他无心于政务,只想着跟皇祖母朝夕相处的日子,过了大半年,才终于缓过劲来,这份祖孙情深可谓感天动地。
吕布为什么天下无敌?因为吕布是三国中有记载的身高最高的名将。达到了惊人的2米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