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年,张廷玉的次子中了一甲第三名,张廷玉却惊慌失措,立马跑去跪求皇帝,说:“我们家都中了好几个进士了,这又来个探花,求皇上快把这孩子名次往下降降吧。” 在整个清王朝时代,配享太庙的臣子共有26位,张廷玉便占据了其中的一席之地。 可见这对于朝臣来说必将是至高无上的光荣,既是帝制时代下皇帝对臣子个人的最高嘉奖,更是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凝聚人心,笼络臣子及其后人,更好的为皇室服务。 张廷玉出身名门,其父亲是清朝大学士张英,职位高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张廷玉深受父亲影响,入朝为官,服侍三朝帝王,作为汉人朝臣,能够做到首辅之位,可见其深受皇帝重视。 可以说,张廷玉从出身、政治才学、地位等方面无一短板,享尽权力地位和荣誉。 张廷玉在政治官场摸爬滚打了一生,自然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凡事物极必反。 皇帝越看重宠信他,他便越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放权,表达自己的忠心,如此才能稳固自己的位置。 雍正年间,张廷玉次子张若霭参加科举考试,并顺利考取一甲第三名,被皇帝点为探花。 在此之前,雍正八年时,张廷玉长子张若溎参加科举考试,并获进士出身。 碍于父亲张廷玉身为皇帝第一心腹大臣的影响,张若溎初入仕途,便以正六品兵部主事的官职,这已然超越了进士能够享有的最高官职。 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学子获得最高荣誉为“状元及第”,封从六品翰林院。 不难看出,因为父亲张廷玉被雍正帝看重,其后代在政治仕途中尽管天资聪颖,也多有优待,难免遭人眼热和议论。 雍正皇帝自即位之后,采取各种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雍正心思缜密,且疑心重重,最忌讳臣子权大欺主。,开国功臣年羹尧便是最好的例证。 张廷玉便是深知这一点,行事上更加小心谨慎。 张若霭被选为探花之后,张廷玉一门势力更为壮大,张廷玉为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子弟更是后生可畏。 尽管如此,张家门楣荣耀,张廷玉却高兴不起来。 如此一来,张氏可用之人增多,同时也会更加招致皇帝的忌惮,张廷玉便立即请求面圣,要求撤去对儿子的嘉奖,将他的名次从一甲降为二甲。 实际上,张若霭并非走了内部通道。 雍正帝是在众多学子的试卷中看到了张若霭的试卷,一再称赞,交由众臣子传阅过后一直认同可点为探花,之后才知晓试卷作者是张廷玉之子。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雍正自然不能因为这层关系而朝令夕改。 张若霭自幼聪颖,才学卓著,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张廷玉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进行考量的,他面圣时尽管有主动削弱张氏政治势力的深思,却必须要以更符合皇室利益的理由提出请求。 张廷玉以退为进,提出了两个理由。 其一,科举之制,意在为朝廷选出肱骨之臣,参与考试的学子如此之多,可见王朝之兴盛,皇帝之英明,张氏一族已经深受皇恩浩荡,位及人臣。 若张廷玉之子再被选为探花,在天下人心中,自会有人议论是非,让学子们对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产生忧虑,可能会让众多学子寒心,尤其是寒门学子失去希望和斗志。 其二,张若霭年仅二十便得到皇帝认可,若进入仕途之路过于顺利,对他来说并非好事。 张廷玉便以自己儿子年纪轻还需要多加历练为由,让出了探花之位,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施展才华。 此言一出,张廷玉站在国家大局角度考量,既表达了自己的忠心耿耿,又为日后皇帝的宠信增加了砝码。 这一招以退为进实在是高明,这也是张廷玉能够在清代三朝中身居高位的智慧之道。 正是因为张廷玉能够处理好臣子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才能一直到雍正皇帝驾崩前都非常信任张廷玉,并在遗命中给予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荣誉。
1729年,52岁的雍正召13岁马氏侍寝。是夜,马氏被送到了龙榻之上,雍正侧躺着
【5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