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8月,许世友将军在南京的家被抄。为暂避锋芒,他全副武装躲进了大别山。可

混沌于浮云 2025-04-07 19:15:07

1967年8月,许世友将军在南京的家被抄。为暂避锋芒,他全副武装躲进了大别山。可这样老躲着也不是办法,他决定上北京。可临上飞机,他又改了主意,他知道只要毛主席没忘记他,一定会召见他的。 许世友1905年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穷得揭不开锅的农民家里。小时候家里连饭都吃不饱,他得干活帮衬,挑水砍柴放牛,啥都干过。别看日子苦,他胆子大得很,小小年纪就带着村里孩子满山跑,手里拿根木棍当武器,活脱脱一个孩子王。村里人都说他这小子将来准有出息。 1927年,他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从此跟田地告别,扛起了枪杆子。红军时期,他靠着胆大心细慢慢闯出名堂。长征时四渡赤水,他带着部队趟过冰冷的河水,硬是甩开了敌人。强渡大渡河,他亲自指挥,部队一点点往前挪,愣是打赢了硬仗。战友们都服他,觉得这人靠谱。 抗日战争来了,他带着队伍上了前线,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都有他的身影,功劳不小。解放战争更不用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他指挥部队势如破竹,为新中国成立出了大力。1949年后,他当上了南京军区司令员,负责东南沿海的防务,地位那是杠杠的。 1967年8月,文化大革命闹得天翻地覆,南京也乱成一锅粥。许世友的家没逃过这一劫,被造反派抄了个底朝天。他不是怕事的人,可当时形势太乱,硬拼没啥好处。他果断带着全副武装的警卫部队撤到了大别山深处。山里条件差,树多风大,他和部队找了个隐蔽地方扎营,天天盯着远处的动静,心里盘算着下一步。 躲在山里能喘口气,可他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造反派在南京闹得欢,他这司令员的日子不好过,总得找个法子解决问题。他想来想去,决定去北京跟中央把事情说清楚。他带着人到了机场,飞机都准备好了,可就在要上飞机那会儿,他停下来了。他心里有根弦绷着:毛主席要是还记得他这个老部下,肯定不会不管。他没上飞机,转身回了山里,等着消息。 他这决定还真没赌错。当时毛主席在上海视察,偶然看到有人写文章说“许世友反毛主席”。主席看了直皱眉,觉得这事儿不对劲。他跟身边人说,许世友当年跟着张国焘走,那是形势逼的,他是第四方面军的人,服从领导天经地义,反他没道理。主席态度很明确:许世友得保住。 没多久,许世友接到电话,是陪毛主席在上海的杨成武打来的,说主席想见他,已经派人用专机去合肥接他。他赶紧收拾东西赶到上海。到了那儿,他心里激动得不行,见了毛主席就忍不住了。他跪下磕头,眼泪哗哗地流,说自己差点被人整垮了。主席扶他起来,问他身体咋样,躲在山里安不安全。 许世友说自己在山里挺稳当,带了2000多人,还有农垦师帮忙,附近上万人守着,安全没问题。毛主席听他还在山上架了机枪,就劝他别老待在南京不舒心的地方,可以去北京住。许世友却憋着一肚子疑惑,问主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管不管用。主席说那是军队的根,当然得守着。 他还不甘心,继续问:为啥有人抢解放军的枪?这纪律到底有没有用?还有陈再道算啥?他想不通。主席耐心解释,抢枪的人有好有坏,好人会回头,坏人得收拾,纪律肯定管用。许世友还是不服气,问为啥有人敢抢他的枪。主席半开玩笑地说,顶多是南京再出个张国焘。这话让他愣了愣,心里明白主席这是既敲打他,也是保他。 有了毛主席的撑腰,许世友的日子好过了。他回了南京军区,照旧当司令员,那些闹事的造反派见势头不对,也不敢再蹦跶。南京街头那些喊“打倒许世友”的人少了,大家开始说他是自己人,谁反对他就收拾谁。他的威信又回来了,稳稳当当管着东南沿海。 后来,他干活更卖力,常跑去部队看看,开着车在乡间路上颠,盯着地图跟军官聊防务。有回演习,他站在山头看士兵们冲锋,炮声响得震天,他满意地点点头。南京的老百姓都觉得他靠得住,是个能撑事儿的人。 到了晚年,他还是那个老兵样,穿着旧军装去看老战友,坐在农家院子里喝茶,聊当年的仗怎么打的。有一次,他拄着拐杖爬上小山,站在山顶看田野,风吹得衣角飘起来。他从穷小子走到将军,风风雨雨没少经历,可一直没倒下。1985年他去世时,天上下着小雨,送他的人站得整整齐齐。他的故事不光是打仗的功劳,更是一个人咋靠着信念和忠诚走过来的真实写照。

0 阅读:323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