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刘基聊天,一开始聊的只是一些家长里短,气氛逐渐变得融洽。就在这时,朱元璋却转变了态度,直接问刘基:“除去李善长之外,你觉得还有谁可以做宰相?”刘基一听这个问题心里就警铃大作,他知道现在是进入正题了。
知道皇帝有意试探,刘基回答得十分谨慎,他说:“这样大的事还得由陛下自己决定。”这答案是及格的,朱元璋听后态度稍稍缓和了一些。 但马上朱元璋就又问了:“杨宪适合做宰相吗?”
刘基一听就知道,这又是一个送命题,答不好必然小命不保。因为杨宪是刘基手下的人,他二人之间的关系朱元璋是知道的,明知道却还故意发问,可见皇帝已经比较忌惮刘基了。
刘基也察觉到了朱元璋的忌惮,所以他很识相地说:“杨宪此人虽然有才能,但却远没有宰相的气度,恐怕难以胜任宰相这个职位。”
说完这句话,刘基就又平安度过了一关,但朱元璋设的关卡远不止这些。第三个催命题马上又来了,朱元璋又问:“王广洋此人如何?”
皇帝怀疑刘基和王广洋两人暗中勾结、私相授受,刘基明白皇帝的意思,他回答道:“王广洋为人浅薄,恐怕不堪重用。”
连着问了这几个问题都不见刘基有什么错处,面上也没有惊慌的表情,朱元璋在心里暗叹:这刘基真是个聪明人。
马上朱元璋又问:“那你觉得胡惟庸怎么样?”听到问的是胡惟庸,刘基的心就落地了,他直接回答:“虽然胡惟庸现在只是小牛,但他日后必然会挣脱牛犁的束缚!”说完这句话,刘基就觉得这场考验应该已经结束了。
但帝王的心哪有那么好猜,有句话说,帝心如渊,深不可测。朱元璋看刘基似乎如释重负,就悄然亮出了杀手锏,他状如无意地问:“看来宰相之位只有先生可以胜任了。”
此时的刘基已经放下了防备,他说:“我固然可以胜任,但我一向嫉恶如仇,陛下还是挑选其他人吧。”刘基认为自己的回答还不错,但在朱元璋面前,他的回答已经是错上加错了。
洪武三年时,朱元璋直接给刘基写了封信,信里说,你年纪也大了,应该多在家陪伴妻儿,不用辛苦自己待在这儿陪我。
信的内容直截了当,意思也很明显,就是让刘基识趣点,自己找个理由辞官吧。刘基只能辞官回乡,刘基走了以后,朝里没人庇护杨宪了,很快杨宪就被胡惟庸排挤掉了。这时,远在乡下的刘基才知晓: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自己失败了。
而此时刘基最大的心愿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家养老。但全身而退还是太难了,而且刘基已经得罪了朱元璋和胡惟庸。
很快胡惟庸就官至宰相,他让自己的手下状告刘基,彼时刘基只是平民,面对这些控告他毫无还手之力,更何况是有人故意控告。很快朱元璋就下诏了,他扣掉了刘基的钱,让刘基的生活变得更艰难。
但刘基还没绝望,他想胡惟庸之所以这么对付他,势必是朱元璋对他不放心,如果自己直接回到京都,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也许皇帝能够放心,自己自然就能安全生活。但刘基又想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