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他刚上老山战场,仅凭一条线索,直接分析出了越军炮兵阵地的所在位置,根据他提供的坐标位置,我方炮兵直接轰了这个地方。 一个夜晚,徐小丹死死盯住目标区域。果不其然,在他预判的位置上,火炮开火时的一道闪光划破夜空。这更加坚定了徐小丹的判断。他迅速通过测算,将敌军炮兵阵地的准确坐标提供给了我军炮兵部队。 我军炮兵接到坐标后,立即展开猛烈攻击。一发发炮弹呼啸着飞向目标,在敌阵地上空炸出朵朵火花。经过一番密集轰炸,敌军火炮终于偃旗息鼓,哑口无言了。 徐小丹出生于1955年4月的北京。1980年3月,他考入解放军炮兵学院,几年后成为南京军区炮兵9师16团的侦察股长。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可以用“灵敏”和“精准”来形容,战友们甚至给他起了个外号——“眼镜王蛇”,因为他总能像蛇一样迅速锁定目标,让敌人无处遁形。 1984年7月,徐小丹接到命令,随部队赶赴云南老山地区,支援那里的防御作战。当时,我军阵地正被越军的炮火猛烈轰炸,阵地前沿硝烟弥漫,炮弹爆炸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战士们伤亡严重。越军的大炮藏在山林深处,位置隐秘,给我军的防御带来了巨大威胁。上级给徐小丹的任务很简单但很急迫:尽快找到敌人的炮兵阵地,把它们干掉。唯一的情报是,越军用的大炮口径不算大,估计是105毫米榴弹炮。 接到任务后,徐小丹一刻也没耽误,马上带着侦察小队出发了。可老山的地形实在太复杂,山高坡陡,树林密得几乎看不见天,崎岖的小路让人走得头晕。他和队员们带着地图和望远镜,在山里转了好几天,观察了无数个山头,却一点线索也没找到。白天太阳毒辣,汗水把军装浸得透湿;晚上蚊虫叮咬,连喘口气都难。可越是这样,徐小丹越不服输,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必须找到敌人的炮兵,不然前线的弟兄们还得挨炸。 几天下来毫无进展,徐小丹决定换个办法。他琢磨着,越军白天不敢轻易开炮,可能是怕暴露位置,那就晚上试试看。于是,他带着几名队员,趁着夜色悄悄离开前沿阵地,往敌人那边摸了过去。他们背着装备,腰上别着手枪和匕首,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踩到枯枝发出声音。那晚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只能靠手电的微光和指南针摸索方向。走了好几公里,腿都酸了,他们终于在一块平地上停了下来。 徐小丹爬到一个高点,借着夜视装备仔细观察四周。突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像是炮车移动的声音。他屏住呼吸,盯着那个方向看,果然发现几门大炮的轮廓隐约出现在平地上。他赶紧拿出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又用带来的测距仪和地图算出了具体的坐标——那地方离我军前沿大概8公里。他心里一激动,但马上让自己冷静下来,检查了一遍数据,确定没错后,用无线电联系了后方的炮兵部队。 我军炮兵接到徐小丹的坐标后,马上调整火力。没过多久,天边就亮起了炮火的闪光,轰隆隆的爆炸声响彻山谷。徐小丹和队员们躲在远处看着,敌人的炮兵阵地上火光冲天,几门105榴弹炮被炸得七零八落,连带着弹药堆也炸开了花。这一下,越军的火力威胁顿时减轻了不少。任务完成,徐小丹带着小队安全撤了回来,前线的战友们听说后都松了一口气。 第一次成功只是个开始。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徐小丹像是开了挂一样,越干越顺手。他仔细研究越军炮兵的习惯,发现他们喜欢在夜里或者雾天偷偷换地方,想躲开我军的侦察。他就带着队员加强夜间巡查,还学会了听炮声判断距离和方向。有一次,他带着小队刚爬上一个山坡,就听到远处传来一声闷响。他立刻趴下,用耳朵贴着地面听了几秒,然后指着一个方向说:“在那儿,离咱们不远!”队员们跟着他摸过去,果然在6分钟内找到了敌人新架起来的榴弹炮阵地。他又一次报出坐标,我军炮火随后赶到,把那片阵地炸得干干净净。 就这样,徐小丹带着侦察小队在老山主峰、1175.4高地、那马646高地这些地方来回跑,10个月里出动了100多次。他们一共发现了420多个目标,其中70多个是徐小丹亲自锁定的。他报出的坐标每次都准得吓人,我军炮兵靠着这些信息炸毁了60多门敌炮,连带着25辆运炮弹的车也被炸成了废铁,还干掉了好几百敌人。更厉害的是,他手下的130多个侦察兵一个也没少,全都平平安安下了战场。 老山战役结束后,徐小丹因为表现太出色,被记了一等功,中央军委还给他颁了个“炮兵侦察英雄”的称号。他带的队员也没落下,全都被记了功。他的名字在部队里传开了,大家一提起“眼镜王蛇”,都忍不住竖大拇指。可惜,英雄也有告别战场的时候。退伍后,徐小丹回了地方,日子过得平静而低调。直到2010年9月,他在广州因病去世,才55岁。这个曾经让越军怕得要命的人,最终没能扛过病魔的折磨。 徐小丹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胆子大、心眼细,还有对战友的责任心。老山战役的炮火早就停了,可他的名字和那些拼命的日子,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参考资料 徐小丹:老山轮战中的一等功臣与炮兵高手
1984年,他刚上老山战场,仅凭一条线索,直接分析出了越军炮兵阵地的所在位置,根
烟火阑珊歌未央
2025-04-08 12:59:57
0
阅读: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