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3岁的他改了日本名字,还给日本人当起翻译,这在国人眼里就是一个不折

唐人街卡通人 2025-04-08 14:20:10

1943年,13岁的他改了日本名字,还给日本人当起翻译,这在国人眼里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人,竟然在日本投降后,被派到香港去接受日军投降? 1945年,抗战胜利的号角吹响,深圳街头洋溢着久违的喜悦。然而,人群中一个名叫“铃木三郎”的少年,却感受着复杂的目光,甚至听到“汉奸”的低语。 这并不奇怪,毕竟在日军盘踞期间,他一直以这个日本名字活动,还是个日军翻译。 可没过多久,权威的抗日组织——东江纵队,竟公开站出来为他正名,证明这个“铃木三郎”实为抗日功臣。 在这个反转背后,是一个少年在国难当头时的非凡抉择。 1943年,仅13岁的深圳少年陈敏学,秘密接到了东江纵队赋予的一项艰巨任务:利用他流利的日语,化名“铃木三郎”,打入日军内部充当翻译,伺机窃取情报。 这任务风险极高,无异于在刀尖上行走。可为何是他?这又得把时针拨回更早。 1938年,日军入侵深圳,陈家经营的旅店被毁,亲人遭难。战争的残酷在家破人亡的现实面前,给年幼的陈敏学心中烙下了深刻的仇恨。 生活的困顿并未磨灭他的意志。当1940年日军在当地开办日语学校,推行奴化教育时,陈敏学做出了一个让旁人费解的决定——他去报名了。 或许是出于生存的本能,或许是更深远的谋划,他展现出过人的语言天赋,迅速掌握了日语。这恰好为他后来执行潜伏任务铺平了道路。 于是,从1943年起,“铃木三郎”诞生了。 白天,他是日军眼中那个看起来颇为顺从、办事利索的翻译;夜幕降临后,他变回陈敏学,小心翼翼地将白天获取的日军兵力部署、清乡扫荡计划等关键信息,通过约定好的暗号,有时藏在烟盒里,有时塞进芋头甚至鱼肚中,传递给焦急等待的同志。 这条情报线维系着无数人的生命,也影响着战局的走向。 潜伏的日子,每一步都踩在生死线上。日军并非没有起疑,陈敏学曾被怀疑逮捕,送进宪兵队遭遇严刑拷打。 面对酷刑,这个少年表现出超乎年龄的冷静和坚韧,硬是咬紧牙关,没透露半点关于组织的信息,最终凭着机智周旋,化险为夷。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陈敏学终于可以卸下“铃木三郎”的伪装。 然而,胜利的喜悦很快被部分不明真相群众的误解和指责所冲淡。“汉奸”的帽子沉重地压来。 关键时刻,是东江纵队领导的公开证明,才将真相昭告天下,洗刷了他的污名,人们这才知道这位沉默少年所经历的惊心动魄和付出的巨大牺牲。 陈敏学以“铃木三郎”之名承受屈辱,却在敌人心脏里做着最勇敢的事。 他后来在照相馆工作直至退休,晚年还热心参与治安巡逻,被街坊称为“编外公安”——更显出那段潜伏岁月的不平凡。 理解了陈敏学13岁时的抉择与坚持,也就理解了为何一个看似“助纣为虐”的身份背后,能是一位真正的抗日贡献者。 他的故事是对那个年代所有在隐蔽战线上默默付出英雄们的无声致敬。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深圳特区报《东纵老兵陈敏学走了》

1 阅读:1991

评论列表

用户55xxx93

用户55xxx93

6
2025-04-08 21:58

不是离休!?

帝蚂

帝蚂

2
2025-04-13 12:06

真正的勇士不只那些宁死不屈英勇牺牲的人,还有忍辱负重,深入敌后的英雄

唐人街卡通人

唐人街卡通人

思念是无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