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的湖南农村小伙罗明亮从大四开始考研,8战北大终“上岸”。同时工作还攒了一百

知睿聊教学 2025-04-08 15:45:10

95年的湖南农村小伙罗明亮从大四开始考研,8战北大终“上岸”。同时工作还攒了一百万元,靠工资、理财、兼职攒到的钱赚到第一个十万块的时候还给了父母两万块。 刷到这个故事时,我正躺在沙发刷手机,被“8战北大”四个字钉在屏幕前——这个从农村走出的年轻人,用8年时间把“考研”熬成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大四首次备考,北漂四年边做程序员边刷题,周末泡图书馆,靠工资、理财和副业攒下百万,赚到第一个十万时先给父母转了两万。 他的“反常”之处在于,当同龄人在30岁焦虑“考研沉没成本”时,他在第8次笔试前仍能每天高效学习6小时;当“及时止损”成为网络热词,他偏要在北大医学部的录取通知书上写下“孤注一掷”。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被贴上“死磕”标签的年轻人,竟能在备考间隙把账户从四位数滚到七位数——月薪1.5万的程序员工作外,他研究基金定投、接编程私活,甚至在闲鱼卖考研笔记,每一笔收入都精准流向“考研储备金”。 有人说他“执念太深”,但在罗明亮的逻辑里,考研从来不是单一目标:北漂四年攒下的不只是百万存款,更是用自律搭建的护城河——早上6点背单词,通勤路上刷真题,晚上9点后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这套时间表他重复了2920天。当我们还在为“30岁要不要考研”犹豫时,他早已用行动证明:人和人的差距,有时就藏在对“不可能”的定义里。 他的故事最戳人的,是打破了“农村孩子只能靠死读书逆袭”的刻板印象——既懂坚持又会搞钱,把理想主义铺在现实主义的地基上。或许正如他在采访里说的:“我不是非要考北大,只是想看看自己能走到哪一步。”当我们感慨“人和人不同”时,或许差的不是智商或运气,而是把一个目标拆解成3000多个具体日子的勇气。

0 阅读:4
知睿聊教学

知睿聊教学

知睿喜欢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