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夜乘顺风车司机全程智驾玩手机2025年4月5日,广东佛山乘客黎女士夜间乘坐顺

东门晚意 2025-04-08 16:13:36

女子夜乘顺风车司机全程智驾玩手机2025年4月5日,广东佛山乘客黎女士夜间乘坐顺风车时,遭遇司机全程使用智能驾驶功能且危险驾驶的事件。司机在夜间高速以120-130km/h行驶时,双手脱离方向盘低头刷视频,甚至出现犯困现象。黎女士因独自乘车未敢当面制止,仅能全程观察路况提防风险。事后平台仅对司机发出警告,并向乘客补偿5元优惠券,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和平台监管的广泛争议。事件核心争议点

司机行为与法律责任

司机在L2级辅助驾驶系统运行期间未保持对车辆控制,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关于驾驶时不得操作手机的规定。当前法律明确L2级系统的责任主体仍为驾驶员,但该事件暴露了驾驶员对技术能力的过度信任。514正义南康

平台监管缺位

平台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处理被质疑敷衍。仅以警告和5元优惠券作为处罚,未能体现对安全隐患的重视,也未建立有效的司机行为监测机制。公众呼吁对脱手驾驶参照酒驾标准处罚,并要求平台引入更严格的司机信用体系。

技术与法规的脱节

L2级系统在夜间或复杂路况下的感知能力有限,仅提供2-3秒接管时间,远超人类正常反应速度。车企在营销中常弱化功能限制,例如展示脱手驾驶画面,导致驾驶员误解系统能力。2328

事故数据监管存在盲区。当前车辆运行数据由车企掌握,用户与平台责任划分模糊,缺乏第三方独立监管机制。33

公众舆论与行业反思

风险认知分歧:部分网友批评司机“漠视生命”,也有声音指出乘客安全意识不足,如未及时录音取证或要求停车。但多数观点认为,技术不应成为驾驶员失职的借口。7924

行业改进方向:

技术层面:车企需强化系统预警机制,例如分级提示(如声光警报、强制减速)和更灵敏的注意力监测。28

用户教育:明确区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概念,避免误导性宣传。建议在车辆启动智驾功能时同步向乘客推送风险提示。1432

政策完善:推动立法细化责任划分,例如要求车企公开智驾系统运行数据,建立黑匣子制度以便事故追溯。33

风险应对建议

乘客在遭遇类似危险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实时取证:通过录音、录像记录司机行为,保留平台订单信息和行车轨迹; 14

安全优先:若条件允许,要求司机停车或联系亲友同步定位信息;

多渠道维权:向交警举报(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0条对司机处以罚款记分),同时通过平台、消协等渠道追责。 533

此次事件凸显智能驾驶普及中的多重隐患,包括法律滞后性、平台责任边界模糊及公众技术认知偏差。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安全驾驶的核心仍依赖人类责任意识与监管体系的完善。28

0 阅读:0
东门晚意

东门晚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