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短兵相接,群体极化下的两种思潮滑稽到可怕 社会心理学谈到“群体极化”现象,简单理解,就是一种思想只要经过群体“管道”,往往就会变得极端,甚至无限扭曲。 例如,一个人的言论不合时宜、不应提倡,若经过群体充分讨论后,就可能发酵成应该把这个人斩首示众。 互联网虽然是把各自不同的用户接口相连,但用户却分属几个主要不同又旗帜鲜明的阵营。 因此,在互联网上,“群体极化”现象俯拾皆是。 近日,傲娇的特朗普大手一挥,立即掀起了关税领域的世界大战。 国家枕戈待旦,随时准备着为维护公平正义而抗争到底。 正当短兵相接之时,群体极化下的互联网传来两种思潮: 第一种,下跪求饶,以求从轻发落,从而获得一条“生路”。 表面上,这是慈禧复活,完全是新时代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但是,若简单以“软骨头”“卖国求荣”来定义这一派,又是有失公允的。 平心而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拳拳爱国心是不输任何人的。 他们提倡低姿态,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场“战争”过后,无论谁胜谁负,双方都会“尸横遍野”、“涂炭生灵”。 他们的初衷,是希望用更柔和的方式,避免这场浩劫。 第二种,幸灾乐祸。他们欢庆这场“战争”,认为美国佬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注定自不量力。 这又像道光帝的翻版“英(美)夷不过贪利,何以敢犯天朝?” 以“盲目自大”总结这种思潮,也不准确。 实际上,他们是“借史观今”,知道服软换来的往往是得寸进尺。 两种思潮都是管中窥豹,无限放大“隧道视觉”里的视野,完全无视隧道外的事实。 主战派选择关注“集会游行”、“疯抢商品”,以证美国露出败相;求和派选择“一片祥和”,实地走访拍摄予以反击。 如果两种思潮继续在互联网上极化,第一种会被简单打上“软体动物”的标签;第二种则会被标注为“井底之蛙”。 那么,在这紧要关头,双方形如水火,未交战之前却先用口水战甚至是行动自我消耗。这一定不是好苗头! 当前,各平台应该通过监管手段定下基调:这是一场残酷而惨烈的战役,但也只有舍身一战才有可能搏得出路。只要我们同仇敌忾,共克时艰,加上这些年来积累的贸易战经验和武器,就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美国的关税牌彻底沦为废牌了!在我们对美反制将美国的关税加到125%之后,我们还送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