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如何评价自己? 毛泽东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家里不富裕,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教他识字,他就靠着几本破旧的《三国演义》开启了眼界。后来上了学堂,再到长沙读师范,他慢慢接触新思想,才有了革命的念头。他晚年常说,自己压根不是啥天生的大人物。1964年,他跟人聊起,说小时候就是个私塾学生,后来当过教书先生,哪懂啥革命啊,上井冈山打仗也是跌跌撞撞,有的仗赢了,有的输了,就这么过来的。这话听着挺接地气,没把自己捧得高高在上,反而像在说:我也是普通人,慢慢摸索出来的。 他还老提起自己的农民出身。1959年回韶山,他说自己就是从乡下出来的,小时候吃的就是辣椒炒肉加米饭,没啥特别。这不光是回忆过去,更像是在提醒自己,别忘了根在哪儿。他一直觉得自己跟农民有种割不断的联系,可能因为这,他搞革命时老想着让农民翻身。这种“接地气”的自我认知,挺能说明他为啥总强调群众路线。 毛主席晚年身体不好,1976年躺在病床上,他用很平静的语气总结了自己一辈子干的事:“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把蒋介石赶到那个小岛上去了,二是把日本人送回了老家。”这句简简单单的话,把抗日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两大功绩概括了。没啥豪言壮语,也没提自己多伟大,就跟拉家常似的。他说的“那个小岛”指的是台湾,“送日本人回家”讲的是抗战胜利。这两件事,确实是他领导革命的核心成果,但他说得这么轻描淡写,反倒让人觉得有点意外——这么大的事,他咋就这么低调呢? 其实,他这话里透着一种自信,又有点谦虚。他没细数细节,也没给自己脸上贴金,就是点到为止。可能在他眼里,这些成就不是他一个人的,是大家伙儿一块儿干出来的。他1964年还说过,《毛泽东选集》不是他一个人的东西,是用血汗换来的。这话听着挺实在,功劳不独揽,苦劳大家分,挺有大格局。 毛主席对别人喊他“伟大领袖”啥的,一直不太感冒。1970年跟斯诺聊时,他说那些“导师”“领袖”的头衔听着别扭,最后还是“教员”这个词好。他当过老师,1910年代在学校教过书,后来搞革命也常给人讲道理、写文章,可能在他心里,自己更像个教书匠,教大家怎么干革命、建国家。他这话不光是谦虚,还透着一种责任感——教员不就是得带着学生往前走吗?他把这身份看得比“领袖”还重,挺有意思。 毛主席从不觉得自己完美。1961年,他跟人说:“人哪有完美的?我要是好坏能有七三分,我就知足了。”这“七三分”听着挺随意,但细想很深刻。七分功,三分过,他没细说啥是“过”,但这态度很坦荡。1962年开会时,他又讲,有些事没做好,得担责任,刚开始谁也不知道怎么干,都是边走边学。这话听着像在给自己找台阶,但其实更像一种反思——他承认自己不是全能的,也有失误,也得学。 他晚年还常提功过问题,尤其是建国后的一些政策。比如工业化、土地改革这些,他觉得方向没错,但执行中肯定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他没回避这些,反而主动认账,这种勇气不是谁都有的。比起有些人老爱给自己脸上抹粉,他这态度挺实在。 毛主席对身后名不太在意。他说过,人总得死,死了就死了,别人咋评是别人的事。他没啥“我要名垂青史”的架势,反而觉得活着把事干好就行。1971年,他还说,1918年才知道马克思主义,之前也就是个普通人。这话听着像在“自黑”,但其实是在说,自己也不是啥天选之子,就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他这种淡然,可能跟他经历太多风浪有关——打过仗,建过国,啥大场面没见过,生死功名也就看开了。
毛主席如何评价自己? 毛泽东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家里不富
佳说历纪
2025-04-09 01:56:57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