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储蓄率很高,为啥美国居民热衷于消费,储蓄率极低?因为美国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剥削性设计,形成了一套高成本生存体系,有很多强制性消费设计。 无论美国民众挣多少钱,美国政府和资本集团都会想办法,强制民众把手里的钱花掉,用持续消费维持基本生活。不仅不让他们过得太舒服,反而让其疲于奔命。 其实,这套话术也可以反过来说,一点都不违和。2023年美国总储蓄率约3.5%,中国储蓄率高达45%,为啥?可以瞎说成美国有着完善的失业保险、养老金、医保等社会保障,以及发达的信贷体系。 背后却是美国家庭债务占比GDP高达77%(美联储2023年),信用卡债务突破1.2万亿美元,民众被迫负债消费。高度发达的消费信贷市场,鼓励超前消费,导致信用卡渗透率超80%,美国人均持有3张。 中国政策导向则长期提倡勤俭节约,用制度设计消解消费主义,用金融管制严控信用卡发放,人均仅0.3张。用“三道红线”遏制超前购房,用双减政策减少家庭教育消费压力。医保覆盖率超95%,破解“因病致贫”魔咒…… 2023年,中国居民存款总和超130万亿元人民币,金融体系以储蓄型银行为主,消费信贷门槛高,信用卡渗透率约20%。其实,更重要的是文化护城河,儒家强调“量入为出”,道家提倡极简生活与少私寡欲,法家则提倡实用理性。 治国提倡“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持家倡导“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修身提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这些年,美西方消费主义攻破了无数国家的文化护城河,向它们移植消费主义心脏,却始终未能真正穿透中华文明所构建的勤俭护城河。“积谷防饥”的农耕智慧,让大部分人构建起财务防御工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消费主义战争中,中国人用存折当盾牌,以计算器为武器,在直播间里修行“戒定慧”,鼓捣出了“平替经济学”“国潮辩证法”“砍一刀”等无数消费理念,建构起当代最为壮观的消费文明奇观。 美国则恰恰相反,从制度设计层面就注定是个“消费驱动型社会”。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说:“我们的经济体系不奖励储蓄,只奖励消费和负债。” 正因为如此,二战前美国才得以通过孤立主义外交、门罗主义区域控制,以及内循环经济模式,构建起“安全—发展”双重屏障,远比欧洲能绷,最终成功捡漏二战。 现在,如果你问一个美国人为啥存不下钱,他肯定会给你拉清单:医疗保险、学生贷款、房租、汽车保险、信用卡债务……表面看,美国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实际上普通民众的财务状况就像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坠入债务深渊。 为啥美国人这么爱消费?因为美国的整个经济和社会体系,从医疗、教育到金融、税收,都在强制民众不断花钱,甚至让他们不得不拼命工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医疗方面,我们常说“医者仁心”,悬壶济世,但美国却是“医者金心”,悬刀宰客。美国是全球唯一没有全民医保的发达国家,医疗体系高度商业化。2023年,美国人均医疗支出超1.2万美元,是其他发达国家的2-3倍,为啥? 一是药企垄断药物价格,制药公司通过专利保护维持高价。二是保险公司中间商赚差价,导致医院虚高定价。三是天价诊疗,仅一个阑尾炎手术,收费就高达3.2万美元,约合22万元人民币,而中国只需要7500元,美国29倍于中国。 据凯撒家庭基金会统计:40%的美国人因医疗负债,66.5%的个人破产案例与医疗债务有关,每年有50万人因医疗账单破产,叫一次救护车就能千金散尽……所以,在美国,死亡不是终点,医疗账单才是。 古有卖身葬父,今有卖身求学,“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美国版本是“学成背负黄金债”。过去40年,美国大学学费涨幅远超通胀,导致学贷成为唯一选择。 1980年,美国公立大学年均学费约2500美元。2023年,美国公立大学年均学费达到1.07万美元,私立大学为3.8万美元。 目前,美国助学贷款规模已达到1.75万亿美元,毕业生平均负债约3.7万美元,利息跟驴打滚似的,而且不能破产豁免,啥意思呢?就是你可以通过破产摆脱信用卡债务,但学生贷款永远甩不掉,属于必须付费的强制性消费项目。 金融就不细说了,属于美国传统薅羊毛手艺,以利诱人,信用卡就像甜蜜的毒药,房贷就是美丽的囚笼。因为美国经济就是一个设计轻巧的消费牢笼,依靠民众透支未来维持。 所以,美国模式就是“强制消费+债务循环”,其制度设计就是让普通人不得不持续消费:医疗让你不敢不买保险,教育让你必须贷款,住房让你被迫背上房贷,金融引诱你习惯负债……资本噬人,而政策则为虎作伥。 这就是美国“自由市场”,对普通人而言,其本质就是自由地负债、自由地打工、自由地被资本收割,然后自由的去死。其实,真正的自由市场,并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而是不想买时就可以不用买!
贝森特:“中国84%的报复性关税令人遗憾。中国升级关税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失败者。他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