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杭州巡抚谭钟麟午睡起来,路过了通房丫头李氏的卧房,见李氏美貌动人便将她一把抱起,如愿占有了她。事后,李氏依旧在家中毫无地位,干着丫头的活儿,直到十几年后,李氏突然咸鱼翻身,连谭钟麟都不敢再对她吆五喝六。 李氏出生在河北宛平的一个普通农家。父母在她年幼时相继离世,只剩下她和弟弟相依为命。 为了生存,年仅十余岁的李氏不得不到当地富户陈家做丫鬟。陈家待她还算不错,让她得以勉强养活自己和弟弟。 她的命运转折点在一次陈家小姐出嫁时。按照当时的习俗,陈家把李氏作为陪嫁丫鬟,随陈家小姐一同嫁入了谭家。 谭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家主谭钟麟在朝廷中担任要职。这样的大家族,规矩自然异常森严。 1879年,谭钟麟赴任浙江巡抚,正室陈氏因病不能同行。谭钟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注意到了李氏的美貌,便将她收为通房丫头。 在封建社会,通房丫头是一个尴尬的身份。她们既不是正式的妾室,也不再是普通的丫鬟,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后来,谭钟麟升任陕西布政使,终于正式将李氏纳为妾室。但这个身份的改变,并没有让李氏的生活有太大改善。 在谭家的日常生活中,李氏依然要像普通丫鬟一样干活。每到用餐时,她必须站在一旁给其他夫人布菜添饭。 谭钟麟的其他妾室虽然也是侧室,但因为家世较好,倒也能坐在桌前用餐。唯独李氏,只能等所有人都吃完后,才能在厨房里吃些剩饭剩菜。 这种情况,即便是在李氏生下了三个儿子之后,也没有任何改变。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中,一个出身低微的妾室,无论生多少个儿子,地位也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更让李氏难过的是,谭钟麟脾气十分暴躁。家中但凡有什么不如意,常常会迁怒于她。 有时候即便是其他夫人做错了事,谭钟麟也会把气撒在李氏身上。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李氏就像是一个永远的替罪羊。 李氏的处境,在生下老三谭延闿后,稍有起色。因为这个孩子聪明伶俐,很得谭钟麟的喜爱。 1890年,谭钟麟被朝廷召入京城,担任吏部侍郎。这个重要职位的变动,也给了谭延闿更好的求学机会。 在进京之前,六岁的谭延闿就已经开始跟着私塾先生张宝斋学习。因为父亲官职调动频繁,谭延闿换过很多老师,但他的学习热情丝毫未减。 每天清晨,谭延闿都会先到母亲的房间请安。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让母子俩有了独处的机会。 李氏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每次看到儿子读书用功,她都会默默地为他准备一些点心。 谭延闿的勤奋很快就有了回报。在13岁那年,他就在湖南考中了秀才。 在京城期间,谭钟麟注意到儿子在写作上的天赋。他经常把谭延闿的习作拿给朝中好友看,其中就包括当时的翰林院编修翁同龢。 1896年,17岁的谭延闿参加广东的科举考试并获得一等。次年,他又在湖南的优贡试中获得第二名。 1902年,谭延闿参加乡试,考中湖南举人第九十九名。1904年的会试,谭延闿获得了第一名,成为会元。 1904年,谭延闿被授予翰林编修的职位。随着儿子地位的提升,李氏在谭家的日子也变得好过起来。 谭延闿在仕途上继续进步,他开始逐渐参与政治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 在动荡的局势中,谭延闿凭借自己的才能,很快就成为了湖南的重要人物。他开始以"太夫人之命"为名,做了许多事情。 比如,他出资支持长沙明德学校的建设,声称这是奉了母亲的旨意。当他出任湖南督军时,也说是奉母命出来维持地方秩序。 这些举动让李氏在外人眼中的地位大为提升。连谭钟麟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她呼来喝去。 谭延闿为了纪念母亲,还特意给自己取了个别字叫"慈卫"。他还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慈卫室诗草》,以示对母亲的敬重。 1916年,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起起落落后,李氏去世了。按照谭家的族规,作为妾室的李氏,死后灵柩不能从正门出。 这条规矩在谭家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所有的妾室去世后,都只能从族祠的旁门抬出。 但谭延闿不愿意让母亲受这最后的委屈。他要求母亲的灵柩必须从正门出。 这个要求立刻遭到了族中长老和嫡系子女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破坏谭家的规矩。 面对族人的反对,谭延闿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直接扑到母亲的棺材上,声称如果不让母亲从正门出,就把他一起抬出去。 当时的谭延闿已经是湖南督军,在外人眼中位高权重。但在这个时候,他宁愿放下身段,也要为母亲争这最后的尊严。 族人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最后,在谭延闿的坚持下,族人们终于同意让李氏的灵柩从正门抬出。 这样,李氏在生前没能享受到的尊重,在死后终于得到了。她的灵柩是谭家历史上第一个从正门出殡的妾室。
1879年,杭州巡抚谭钟麟午睡起来,路过了通房丫头李氏的卧房,见李氏美貌动人便将
鉴史忆往呀
2025-04-09 11:39: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