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尼姑庵——亚青寺,有2万多名女性在此苦修,这里有一个死规定:天黑之后,所有女性不得外出,一旦违反规矩,立马被赶出寺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的昌台草原上,坐落着一座与世隔绝的修行圣地——亚青寺,这座寺庙以藏传佛教宁玛派为根基,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尼姑庵,常年居住着两万多名女性修行者。 她们被称为“觉姆”,每日在这片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过着清苦的生活,然而这里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壮观的红色木屋群,而是那条深入人心的死规定。 天黑之后,所有女性不得外出,一旦违反,立刻被逐出寺庙,这条铁律如同寺庙的命脉,贯穿于觉姆们的日常,也折射出这片净土的独特生存逻辑。 亚青寺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的与众不同,寺庙建在开阔的草原湿地上,四周群山环抱,昌曲河从中穿过,将修行区一分为二,海拔四千米的自然环境带来了稀薄的氧气、刺骨的寒风和短暂的白昼。 物资匮乏是常态,水电不通,冬天屋内的水盆常冻成冰块,觉姆们居住的小木屋并非现成的居所,而是她们用自己的双手一块块木板搭建起来的。 这些房屋低矮狭小,勉强能遮风挡雨,却难以抵御高原的严寒,这样的环境不仅考验着她们的身体,也磨砺着她们的意志,每一间小屋的背后,都是觉姆们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生活的妥协。 这条“天黑后不得外出”的规矩,起源于1985年寺庙建立之时,创始人阿秋仁波切是宁玛派的大圆满成就者,他为这片女性修行地定下了严格的纪律。 夜禁的执行毫不含糊,无论是刚入寺的新人还是修行多年的老觉姆,只要在日落后踏出房门一步,就会被毫不留情地驱逐,曾经有觉姆因夜里偷偷外出找熟人聊天,被邻居发现并举报,第二天清晨,寺管部的人便上门将其送下山,行李简单收拾,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近乎冷酷的执行方式,确保了规矩的威严,也让每一位觉姆铭记于心,纪律在这里不仅是约束,更是一种无形的秩序保障。 这条规定的背后,有着多重深意,首先是安全考量,亚青寺地处偏远的高原,夜晚没有路灯,草原上风声如刀,野狼出没并不罕见,一旦有人走失,茫茫黑夜中几乎无人能找到踪迹,生命安全难以保障。 其次,这条规矩守护着修行的纯粹性,寺内男女分区明确,觉姆区严禁男性进入,夜晚的禁令杜绝了任何可能的人际接触,确保她们心无杂念专注于佛法。 此外,两万多人共居一地,若没有强硬的纪律约束,难免出现混乱,夜禁的存在,将个人自由置于集体秩序之下,用信仰的力量维系着这片净土的稳定。 觉姆们的日常修行同样充满艰辛,每天清晨四点半,寺庙便被诵经声唤醒,她们用冰冷的溪水洗脸,烧柴煮水,简单的糌粑和酥油茶就是一天的口粮。 白天,她们念经、打坐,聆听《入菩萨行》等教法;夜晚一到,便各自回到小屋,伴着风声入眠,闭关修行是她们生活中最重的考验,普通的“百日闭关”要求她们在狭小的木屋内独处一百天,不与外界交流,靠冥想和观想度日。 更严苛的“三年觉姆”则闭关三年零三个月,整日沉默,只与经书和内心对话,有人因体力不支晕倒,有人因饥饿难耐,但只要走出房门,便视为修行失败,这种清苦的生活,靠的不是外力支撑,而是内心的信念。 这些女性选择亚青寺,往往与她们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在传统的藏族文化中,女性的地位长期处于边缘,逼婚、家暴和操劳一生的命运让许多人看不到出路。 亚青寺为她们提供了一条逃离世俗的道路,有人为躲避家庭压力而来,有人自幼信仰佛教,渴望通过今生修行摆脱轮回之苦,为了在这里立足,她们不仅要忍受自然环境的严酷,还要学会经济自立。 寺庙每月发放300元生活费,买粮、买灯油全靠这点钱,不少觉姆依靠家人资助或外出化缘攒下木材钱,搭建自己的小屋,月底时,有人只能吃剩饭泡水,有人连酥油灯都不舍得点,尽管如此,她们却说:“少欲知足,才是修行。” 从1985年建寺至今,寺庙经历了外界关注增加、游客涌入的变迁,但核心的纪律从未动摇,觉姆们不求富贵,不慕名利,只为心中那个“断轮回”的信念,在高原的风雪中默默前行,她们的身影或许孤独,但她们的内心却因信仰而充实。 这条规矩的意义,远不止表面上的约束,它是亚青寺得以存续三十多年的基石,也是觉姆们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法则,无论外界如何评价,这里的女性用行动证明了信仰的力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荔枝网新闻——《行走雪域|亚青寺:藏区深处的女儿国》
中国最大的尼姑庵——亚青寺,有2万多名女性在此苦修,这里有一个死规定:天黑之后,
粉头发的咔咔
2025-04-09 11:49:3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