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杨振宁:科学成就与关系破裂的双重审视

足智多谋士 2025-04-09 13:01:54

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位最早代表中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青年才俊,曾经是最亲密有力的合作者,最终却决裂冷眼相向,这无疑是科学史上令人惋惜的憾事。在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中,二者的贡献应是难分伯仲,可后续却纷争不断。 从论文署名来看,李政道称当时国际惯例是按姓的字母顺序署名,他也因此要求从第二篇合作论文起自己名字排在前面。但事实上,当时并不存在这样严格的国际惯例。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第一篇合作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上,那一期接近一半的论文都未按此所谓惯例署名。而且李政道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论文,也有好几篇没遵循这一规则。看似李政道坚持的国际惯例有理有据,实则漏洞百出。 两人合作的二十多篇论文,除第一篇杨振宁因夫人提议排在前,其余都是李政道在前,杨振宁即便有所在意,却也未影响合作。这看似与后来的决裂产生矛盾,实则是早期矛盾未激化的体现。 再看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杨振宁因年长先发言且出席顺序在前,李政道虽同意却心有不甘,认为先发言和出场顺序体现研究主导作用。1962 年纽约客文章突出李政道贡献,杨振宁认为伯恩斯坦与李政道关系好而偏向他,两人由此决裂。此后李政道演讲称自己主导宇称不守恒发现,杨振宁听闻不悦,在见到其演讲记录后反击。 到了 2006 年纪念宇称不守恒发现 50 周年会议,李政道先作报告未提发现经过,杨振宁作报告介绍了经过,李政道当场反驳,二人公开争吵。这一现象看似是突然爆发的矛盾,实则是多年积怨的集中体现。 在回国后的主张上,李政道主张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杨振宁主张加强应用科学研究。在对撞机建设问题上更是针锋相对,八十年代初李政道支持建对撞机(北京谱仪),杨振宁反对;到了二零一几年新一代大型对撞机规划,李政道支持,杨振宁依旧反对并公开争论。 杨振宁对李政道后来的研究不屑,称其为证明自己发很多文章却无重要成果。但实际上李政道后来的研究价值颇高。宇称不守恒发现谁作用更大或许无确切答案,但二者曾经的合作与后来的决裂,都给科学史留下了深刻印记。

0 阅读:46
足智多谋士

足智多谋士

谋的是人生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