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开国少将易耀彩带着妻子衣锦还乡,没想到,刚进村就看见了自己当年的“妻子”,只见当年的“妻子”哭诉着:“我等你22年啦!” 1927年的中国北方,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灾让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在逃难的人群中,年仅十岁的张凤娥与父母在混乱中失散,只能跟随着难民队伍不断南迁。 一路乞讨,她辗转来到了江西泰和县的一个小山村。在这里,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易家。 易家是当地的普通农户,夫妇二人见张凤娥年纪尚小又无依无靠,便收留了她。按照当时的风俗,他们让张凤娥成为家中独子易耀彩的童养媳。 在易家生活的日子里,张凤娥与比自己小两岁的易耀彩相处融洽。两个孩子虽说是未来的夫妻,但更像一对关系亲密的姐弟。 这样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革命的火种很快传到了这个偏远的山村。 易家夫妇积极参加了当地的赤卫队,投身革命事业。年仅十二岁的易耀彩也参加了泰和县的农民运动,不久后加入了共青团。 1934年的一天,已经成为红军战士的易耀彩匆匆回到家中,准备随队伍转移。临行前,张凤娥不知道他要去向何方,只问了一句"什么时候回来"。 "我等你回来,家里你放心",这句简单的承诺,成为张凤娥此后二十多年坚守的信念。红军队伍离开后不久,国民党"还乡团"便冲进了易家。 易家夫妇因参加赤卫队的经历被抓捕,在残酷的审讯后遇害。"还乡团"甚至将他们的尸体钉在门板上,抛入江中。 在那个危险时刻,张凤娥幸得邻居相救,躲过一劫。公婆遇害后,她独自将他们安葬,承担起照料这个家的重任。 1930年,年仅十三岁的易耀彩正式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在部队中,这个机灵的少年很快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易耀彩随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在著名的泸定桥战役中,面对敌人拆除的桥板,他想出了用木板架在铁链上滚动前进的创新办法。 过草地时,易耀彩不幸患上疟疾,身体虚弱难以行军。在舅姥爷的帮助下,他坚持跟随队伍前进,最终挺过了这段艰难时期。 1937年,易耀彩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被派往前线。凭借出色的能力,他在23岁时就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参谋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之一。 在这期间,部队首长邓华关心易耀彩的终身大事,安排他与一位女医生相亲。那次相亲虽然没有成功,却意外促成了他与女医生的朋友范景阳的姻缘。 范景阳原本只是陪同好友相亲,却阴差阳错地与易耀彩相识相知。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随后步入婚姻。 婚后不久,全国解放战争爆发。易耀彩被任命为野战军第八旅旅长,在大同战役中负责攻取南太庙的重要任务。 他带领部队在雨夜强渡河流,一举攻克南太庙,为大同的解放作出重要贡献。这次战役的胜利,让易耀彩受到毛主席的嘉奖。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易耀彩被任命为青岛海军基地司令员。从陆军转型为海军指挥员,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易耀彩刻苦钻研海军知识,带领部队开展各项建设。他的出色表现,使他获得了去苏联深造的机会。 1955年,易耀彩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开国将领之一。这个从红军小战士成长起来的指挥员,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在革命道路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1956年,已是开国少将的易耀彩带着妻子范景阳回到了阔别二十二年的家乡。他们刚走进村口,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站在易家老宅门前的,正是当年的童养媳张凤娥。二十多年的岁月并没有改变她的执着,她依然守护着这个承载着往日记忆的老宅。 这场久别重逢,让在场的三个人都陷入了沉默。张凤娥看着眼前的易耀彩和范景阳,只说了一句"我等你二十二年了",便转身继续打扫庭院。 易家老宅在张凤娥的照料下,保持着整洁干净。这二十多年来,她不仅维护着房屋,还种植了菜园,靠着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 在了解了这些年张凤娥的经历后,易耀彩和范景阳商量决定每月给张凤娥寄送一笔生活费。这笔资助一直持续到张凤娥去世。 这三个人就这样以各自的方式相处着。易耀彩继续在部队工作,范景阳支持丈夫的决定,而张凤娥则继续守护着这个她深深牵挂的家。 1957年,易耀彩前往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深造。回国后,他历任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为中国海军的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90年10月,易耀彩在北京逝世。按照他的遗愿,一部分骨灰被洒在了他工作过的青岛海军基地,另一部分则葬在了江西泰和的故乡。 八年后,张凤娥在1998年去世,终年80岁。 范景阳得知这个安排后,表示完全理解和支持。她认为这是对张凤娥一生坚守的最好褒奖。
1956年,开国少将易耀彩带着妻子衣锦还乡,没想到,刚进村就看见了自己当年的“妻
曦月谈
2025-04-09 14:07:10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