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中,山西省雁北地区发生了一起严重作弊事件。作弊者王小平,是广灵县作疃公社插队知识青年。1977年11月,他听到新的高校招生制度后,就着手复习功课。 1966年,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这场运动中,正常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被完全打破,高考制度被彻底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称为"推荐制"的选拔方式,这种方式主要依据家庭出身、政治表现和工农实践经验来选拔大学生。 在这种制度下,各级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推荐权,一些领导干部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子女谋取利益。比如山西省委常委王进,就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先后将大儿子和大女儿"推荐"进入了北京大学。 不仅如此,在担任雁北地区地委书记期间,王进的妻子也被安排担任了局长,四个子女全都入了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既得利益链条。 这种现象在当时并非个案。许多有权力的干部都在利用推荐制度为子女谋取教育机会,这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 与此同时,大量普通家庭的子女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家庭出身不好的知识青年,即便学习成绩优异,也难以获得上大学的机会。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7年。这一年,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国务院决定恢复高考制度。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宣布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这份文件明确规定,高校招生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为主要依据。 这个消息传遍全国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数以百万计的青年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开始积极备考。 在雁北地区,这个消息同样引起了轰动。当地的年轻人纷纷拿起了荒废多年的课本,准备参加考试。 然而,对于那些在文革期间依靠权力送子女上大学的干部来说,这个政策无疑是一个挑战。他们的子女若想继续上大学,就必须通过公平的考试。 在广灵县作疃公社,王小平是一名普通的知识青年。作为地委书记的儿子,他本可以像兄姐一样通过推荐制度进入名校深造。 然而当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时,推荐制已成为历史,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通过考试的道路。 与其他知青不同,王小平在插队期间很少投入精力学习。文化课的基础十分薄弱,要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复习任务几乎不可能。 面对这种困境,一个不正当的计划开始酝酿。作为前任雁北地区地委书记,王进在当地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很快转化为一个复杂的舞弊网络。通过行贿,广灵县教育局局长和招生办主任都被拉入其中。 这个网络的主要目标是为王小平获取高考试题。在当时的考试环境下,试卷会提前印制并发放到各地区。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王进不惜重金聘请了专门的"枪手"。这些人的任务是在拿到试题后,提前准备好标准答案。 然而,仅仅有答案还不够。为了避免在考场上出现差错,他们设计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 在正式考试当天,王小平按时进入考场参加考试。同时,"枪手"也在考场外获得了一份相同的试卷。 两人同时作答,但其中只有"枪手"的答卷是认真完成的。王小平在考场内只需要装作答题的样子,把试卷填满即可。 考试结束后,通过买通的考场负责人,"枪手"的答卷被悄悄替换成了王小平的试卷。这个计划执行得天衣无缝。 随后的志愿填报阶段,王小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大学法律系。这个选择显然是经过精心计算的。 当录取通知书最终送达时,这个精心设计的舞弊计划似乎取得了完美的成功。王小平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这个秘密被严密地保守着。王小平像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样,在北大校园里过着正常的学习生活。 这起精心策划的舞弊行为最终还是暴露了。一封举报信寄到了中央相关部门,详细描述了王小平高考作弊的全过程。 调查组很快进驻雁北地区,对整个事件展开了全面调查。从考场工作人员到教育局领导,一个完整的作弊链条被逐步揭露。 证据确凿后,相关部门迅速做出处理决定。北京大学开除了王小平的学籍,并且明确规定他终身不得被高校录取。 作为主要策划者的王进也受到了严厉处分,他被免去了山西省委常委的职务。这个处罚显示了中央对高考舞弊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这起案件在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教育部随即对全国高考考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 新的防作弊措施被逐步建立。试卷的印制、运送、保管等各个环节都增加了严格的监督机制。 考场纪律也得到了极大加强。考试过程中的监考人员选拔更加严格,巡考制度也逐步完善。 这些措施的建立,为后来高考制度的规范化奠定了重要基础。高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这个案件也推动了教育系统的反腐工作。各地开始重点整治教育系统中的权力寻租现象。 特别是在招生环节,任何试图利用权力影响考试结果的行为都受到严厉打击。这种态度有效遏制了类似舞弊事件的发生。
1977年高考中,山西省雁北地区发生了一起严重作弊事件。作弊者王小平,是广灵县作
曦月谈
2025-04-09 14:19:57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