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29日,朱安在北京家中病逝。临终前,她留下遗嘱,所有遗产归周海婴,

趣叭叭 2025-04-09 14:37:12

1947年6月29日,朱安在北京家中病逝。临终前,她留下遗嘱,所有遗产归周海婴,希望周海婴能来为自己送终。可周海婴只拿了遗产,却没有来探望朱安最后一眼! 1892年,在绍兴老家,26岁的鲁迅被母亲以"生病"为由从日本召回。母亲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儿子完成与朱家女儿的婚事。 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性的。新婚当日,朱安坐在花轿上时不慎掉出了一只绣花鞋,这个小插曲仿佛预示着她即将步入的婚姻生活。 婚后第二天,鲁迅就搬到了书房居住。这位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与这个典型的旧式女子之间横亘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在家人的眼中,这对夫妻虽然不争吵,但也几乎没有任何交流。他们如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各自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1923年,因与兄弟周作人的矛盾,鲁迅决定离开绍兴老家。面对丈夫提出的分居建议,朱安选择了跟随,她说要继续照顾鲁迅的起居。 在北京的日子里,朱安依然过着清苦的生活。她和婆婆住在西三条胡同的房子里,每日操持家务,等待着极少回家的丈夫。 当时的房东太太曾问过朱安为何没有孩子。朱安的回答十分平淡:"大先生连话都不愿同我说,我怎么能有小孩?" 1926年,鲁迅与学生许广平相恋,这段感情最终结出了果实。当周海婴出生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朱安的生活更显凄凉。 然而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朱安将这一切都默默接受。在她的观念里,丈夫纳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朱安不识字,生活全靠许广平打理鲁迅遗产后寄来的生活费维持。即便如此,她从不抱怨,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着鲁迅的母亲。 在北京的晚年生活中,朱安常常独自一人坐在炕上抽着烟袋。这位昔日的大家闺秀,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染上了这个习惯。 1947年的夏天,朱安在北京的老房子里走完了她的一生。临终前,她将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从未喊过她一声"母亲"的周海婴。 周海婴1929年出生在上海,从小就跟随父亲鲁迅和母亲许广平生活。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朱安更像是一个远方的亲戚。 尽管如此,周海婴从小就能感受到朱安的善意。他经常收到从北京寄来的腊肠和腌鱼,这些都是朱安亲手制作的。 在法理上,朱安是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按照传统礼教,周海婴理应称她为母亲。但在现实生活中,周海婴从未这样做过。 1936年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带着年幼的周海婴东躲西藏,继续出版《鲁迅全集》的工作。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朱安常常写信询问他们的近况。 随着周海婴渐渐长大学会识字,朱安开始直接给他写信。信中不仅有对生活的关心,还有对他求学的支持和鼓励。 当周海婴考入南洋无线电夜校时,朱安在信中表达了由衷的欣慰。尽管她可能并不了解无线电是什么,但她始终支持周海婴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祖母去世后,周海婴得知朱安拒绝了周作人的资助。朱安说,既然婆婆已经不在了,她就不该再收周作人的钱。 这件事让周海婴对朱安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后来他还得知,朱安多次拒绝了外人以索要鲁迅遗物为条件的资助。 在周海婴眼中,朱安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辈。她不仅赡养了自己的祖母,还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原则和尊严。 但是,周海婴始终无法跨越那道鸿沟。在他的认知中,许广平才是自己的母亲,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1947年6月29日,朱安在北京的西三条胡同老宅中离世。临终前,她立下遗嘱,将所有遗产都留给了周海婴。 遗嘱中,朱安特别表达了希望周海婴能来为自己送终的愿望。然而,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 朱安的遗产中,最重要的是那座位于北京西三条胡同的房子。这座房子是当年鲁迅带着母亲和朱安从绍兴老家搬来时购置的。 除了房产,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和家具。这些遗产虽然在物质上价值有限,但承载着几十年的生活痕迹。  

0 阅读:96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