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国特工指出:中国相比美国有个重大缺陷。其认为:中国人过度依赖手机,缺少电话线。他认为美国有很多“有线电话”,而中国却直接越过这一环节,进入手机时代,一旦手机网络瘫痪,那么中国将面临通讯瘫痪。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信基础设施早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最初的电报到有线电话,再到现代移动通信网络,通信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在重塑着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 不同国家在这条发展道路上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美国作为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其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走过了一条相对传统的道路。19世纪末,美国贝尔公司开始大规模铺设电话线路,到20世纪中期,美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固定电话网络。 1984年之前,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在美国固话市场独占鳌头,建立了庞大的铜缆通信网络。这个时期,几乎每个美国家庭都装有固定电话,"飞线"和"电线杆"成为了美国街道的标志性景观。 相比之下,中国的通信发展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极低,即便是在城市地区,也常常是一个街道才有一部公用电话。 这种相对落后的起点反而为中国后来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上世纪90年代,当美国还在持续投入维护其庞大的铜缆网络时,中国已经开始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更先进的光纤技术。 进入21世纪,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没有被繁重的固网维护成本所拖累,而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 光纤到户工程的大规模推进,使中国在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领域实现了双轨并进。 截至2024年,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5G网络,光纤宽带用户超过5亿户,5G基站数量超过300万个。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情报官安德鲁·布斯塔曼特在一次访谈中发表了一番引人关注的言论。他声称自己发现了中国相较于美国的一个“重大缺陷”——过度依赖手机通信,缺乏传统电话线路网络。 他甚至进一步推测,如果移动通信系统瘫痪,中国可能会陷入严重的信息中断,而美国则因其长期以来建立的有线电话网络,仍能维持基本通信。 事实上,早在2000年之后,中国的信息通信技术便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光纤通信的普及,使得中国在固定通信领域并未因“跳过”传统铜缆电话线路而留下隐患,反而构建了一个更先进、更稳定的通信基础设施。 20世纪,美国确实在有线电话时代建立了庞大的铜缆网络,这一体系在固定电话普及的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光纤技术的兴起,许多国家,包括美国自身,都在逐步淘汰传统的铜缆电话线路,转而建设高速光纤网络。 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直接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大规模铺设光纤网络,形成了强大的固定通信支撑体系。 布斯塔曼特的论点之所以产生,源于他对现代通信结构的误读。他假设固定电话的存在仅限于传统的铜缆网络,而忽略了光纤宽带、卫星通信等新技术的支撑作用。 实际上,中国早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光纤通信网络。截至2023年,中国的光纤入户普及率超过90%,远超美国。 此外,中国的北斗卫星系统与5G技术结合,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依然能维持通信能力。因此,布斯塔曼特所谓的“中国通信系统脆弱论”并不符合现实情况。 他所描述的假设场景,即手机网络瘫痪后中国无法维持通信,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存在。现代通信已远超传统电话线的范畴,中国的通信基础设施不仅没有“短板”,反而因其直接采用新技术而更加先进。 布斯塔曼特的言论背后似乎隐含着某种战略思维。他过分强调通信网络可能遭受的破坏,这种担忧是否反映了某些势力对中国通信网络的不当企图?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从技术角度来看,布斯塔曼特的论断存在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他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的通信技术认知中,没有意识到现代通信网络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架构。今天的通信基础设施不再是简单的点对点连接,而是由多种技术手段组成的复杂系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布斯塔曼特的观点还暴露出一个常见的认知偏差:将技术发展的不同路径简单地划分为优劣。 事实上,每个国家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都会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作出选择。中国选择在固定通信领域大力发展光纤网络,同时推进移动通信建设,这种策略恰恰体现了对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这场争议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西方观察者在评估中国技术发展时,往往带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他们习惯于用自身的发展经验来衡量其他国家,而忽视了技术进步道路的多样性。在全球化时代,这种思维方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前美国特工指出:中国相比美国有个重大缺陷。其认为:中国人过度依赖手机,缺少电话线
婵云是四海
2025-04-09 15:38: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