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秋天,清朝官员王懿荣从药房抓了一味中药治疗疟疾,无意中他从一块龙骨上发现了一些歪歪扭扭的划痕,便拿起放大镜仔观察。忽然,他兴奋地喊道:“文字!我发现了一种新文字!” 1899年,清末学者王懿荣,一位精通金石学和古文字的专家,无意中在一块药用龙骨上发现了奇特的刻痕。 他凝神细看,发现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划痕中,竟隐约显现出"日"、"月"、"山"、"水"等象形文字的影子。 王懿荣顿时心潮澎湃。多年的学术素养,让他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些文字的珍贵:"这……难道是失传已久的上古文字?" 一连几日,王懿荣废寝忘食地翻阅古籍,终于从《周礼》、《史记》等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刻满符号的龟板和兽骨,正是古人占卜时使用的甲骨! 消息不胫而走。顷刻间,王府门庭若市,学界名流纷至沓来。一块块甲骨在众人手中传递,大家都屏气凝神,生怕呼吸重了,损坏了这来自 3000 多年前的瑰宝。 王懿荣喜不自胜,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他知道,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之大,怕是要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几百年之久! 王懿荣心起疑问:这些甲骨到底出自何处?为一探究竟,他不辞辛苦,抱病来到药材集散地——菜市口达仁堂。 "老板,下次如果再有商贩送'龙骨'来,烦请务必代我引见!"王懿荣叮嘱药房掌柜。 几经周折,古董商范维卿出现在王懿荣面前。早前范维卿在河南安阳一带收购青铜器,虽然无功而返,却意外得知当地将"龙骨"视作药材。 他见此物罕见,又是个尚古之人,便一并收购了一批带回北京。王懿荣闻言大喜,邀请范维卿到府上做客,两人谈古论今,胜似相识多年的老友。 临别时,王懿荣以感范维卿为甲骨文的发现立下汗马功劳,即兴赋诗一首相赠:"农事渐兴人满野,霜寒初重雁横空。"诗句虽朴实无华,情谊却真挚动人。 范家将这幅对联视若珍宝,直到解放后仍在堂屋悬挂,以示不忘。 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进了京城,慈禧太后竟然委任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率兵固守京师。出于强烈的爱国之心,王懿荣毅然肩负起了这个重任。 强敌当前,王懿荣率领的军队终究寡不敌众,京城陷落。眼见大势已去,王懿荣宁死不屈,投井殉国,年仅56岁。 这位远见卓识的学者,就这样将满腔报国之志和甲骨文研究的夙愿,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王懿荣殉国后,他苦心收藏的千余片甲骨文易主,经其子王翰辅之手,转卖给了大文学家刘锷。 与此同时,刘锷又从定海人方药雨手中购得300余片甲骨,加上通过古董商赵执斋搜罗的3000余片,刘锷手中的藏品已达5000余片之多。 1903年9月,刘锷编撰成书,取名《铁云藏龟》,正式出版。 尽管此书对甲骨文的研究尚显浅薄,但它却是国人首次将私人收藏的甲骨文公之于世,引起学界对甲骨文的广泛关注,为甲骨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龙骨"这种药材常见于河南安阳一带,据《本草纲目》记载,龙骨性味甘平,生肌防腐。其实,所谓龙骨,不过是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动物化石或半石化的骨骼。 当地的中药铺常将这些大块头的化石磨成粉,称作"刀尖药",专治刀伤。 清末年间,安阳县小屯村有位理发师傅李成,做活路时总带着一包龙骨,为不慎被剃刀划伤的主顾止血消肿。 日子久了,他发现附近一带"龙骨"颇丰,遂兼营起龙骨生意,以每斤六文的价格向村民收购,再高价转卖给药店,从中渔利。 然而,这些古老的龟甲兽骨,在当时人眼中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药材。由于用量不大,价格又低,许多刻有文字的骨片被随意丢弃,小的碎骨更是被砸得粉碎,充作农家肥料,或者填于废井之中。 久而久之,许多珍贵的甲骨就这样湮没无闻,甚至遭到毁弃的命运。 直到1899年,范维卿等古董商人来到安阳,用极低的价格大量收购"龙骨",又转卖到了京城,才使得这批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 若非王懿荣洞悉先机,以重金购回这批甲骨,中国文字的源头恐怕就要在历史的尘埃中消失了。
1899年秋天,清朝官员王懿荣从药房抓了一味中药治疗疟疾,无意中他从一块龙骨上发
历史观察视角
2025-04-09 15:49:00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