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这样的桥,美国需要300年,而中国至少要用3000年!”听说我国要在峡谷里建桥,美国专家公然说。谁料3年后,看着建成的大桥,他们的说法又变了。 修一座桥,对于平原地带来说,或许只是个工程问题,但若是将施工场地换到云贵高原,尤其是北盘江畔,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不是简单的“桥上接路”,而是“天堑变通途”的挑战。 北盘江大桥就横跨在贵州与云南的交界处,这片地形极其复杂的区域。这里地势落差大,峡谷深邃,最陡处垂直接近600米,站在谷底仰望,连天空都仿佛被压缩成一条缝。 最初勘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这不是一项普通的工程。北盘江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遍布溶洞与裂隙,地基极难找到稳定的支撑点。传统桥梁所依赖的桥墩结构在这里根本无法实现,峡谷深处无法筑基,施工设备也难以运入。 通常在类似地形中,人们会优先考虑悬索桥——它依靠两侧高塔固定主缆,再悬挂桥面,适合超大跨径的设计。可最终,建设者并没有走“常规”路线,而是大胆选用了斜拉桥的方案。悬索桥虽然结构庞大,但技术成熟,承重性好;而斜拉桥对施工精度和受力控制要求极高。 但在这片交通不便、材料运输困难的西南腹地,斜拉桥的优势也被无限放大。它无需像悬索桥那样动用大量缆索和锚碇设施,节省了材料运输的难度,也减轻了对地形改造的需求。 即便如此,两座桥塔的施工依旧是一场硬仗。工程队必须在接近垂直的崖壁上开凿平台,从上往下布设作业区,再逐段向上浇筑塔身。山风猛烈,云雾缭绕,施工窗口极其有限。每一次塔柱浇筑,都要等到地质结构检测合格后才敢进行,确保每一寸混凝土都踩在“实心”之上。 至于那些粗壮的钢索,更是全程由专门车辆从外地运输进来,再用吊装系统一根根挂上塔顶。每根索都要经过精密张拉,确保角度、受力都精准到位。一旦某根钢索存在隐患,可能就会影响整座桥的受力平衡。 直到2013年,一则关于中国在云贵交界处建造一座特大桥的消息传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西方专家对此项目能否成功表示怀疑,甚至有美国专家在实地考察后信誓旦旦地说:"在这样的地方建桥,以美国的技术至少需要300年,而中国恐怕得花上3000年。不如把工程交给美国来做,说不定还能为你们节约两千多年的时间呢。" 北盘江大桥的选址位于一个深达500多米的峡谷之上,比巴黎埃菲尔铁塔还要高出200余米。而且当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和岩溶裂隙错综复杂,修建桥墩地基时如果处理不慎,随时有可能坠入溶洞。更令人咋舌的是,沿线一些溶洞的高度竟然达到了上百米。面对如此艰险的地理条件,修建一座跨度超过千米的特大桥,难度可想而知。 其实,对于云贵两省交界处的地理环境,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再清楚不过。长期以来,两省交界的宣威市与六盘水市水城县近在咫尺,但却被北盘江天险似的峡谷阻隔,两地居民只能隔江相望。 针对美国专家的质疑,中国工程师并没有回以唇枪舌战,而是一头扎进深山峡谷,开始了艰难的工程勘察。为了更加全面地掌握当地的地质状况,工程师们还专门走访了附近的村民,向他们详细了解山谷的地理信息。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工程师们最终决定避开大型溶洞和裂缝,将桥面设计在海拔565米的高度。同时为了加固桥墩所在的山体,还专门研制了一种"智能"混凝土,以提高桥梁的稳定性。 "建这样的桥,美国需要300年,而中国至少要用3000年!"看着中国工程师开展的紧锣密鼓的施工准备,美国专家曾经的话又一次被人提起。然而面对种种质疑,中国工程师们早已习以为常。 2014年,北盘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然而,即便有了充分的准备,施工人员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北盘江大桥桥面位于海拔565米的高空,强劲的峡谷风时常呼啸而过,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工人们必须穿戴安全带,才能在桥面上站稳脚跟。除此之外,北盘江峡谷区终年云雾缭绕,雨季时更是暴雨倾盆。 为确保大桥的安全和稳定,项目工程师在审慎评估后,将原有的桥型方案由简单的拱形桥改为了双锁面斜拉式结构。这种桥型通过两侧主塔与拉索,将桥面悬吊于半空之中。考虑到桥面跨度超过千米,工程师还在大桥两岸的主塔之间,又设计了多个辅助墩,进一步加强了桥体结构。 大桥两端主塔平稳拔地而起,但塔顶之间跨越百米深渊,如何在空中牵引钢索,是摆在工程师面前的又一道难题。团队成员反复研究论证,提出了诸多方案,但都因技术难度太高而被否决。最后,工程师灵机一动,决定利用直升机牵引钢索飞跃峡谷。 随着两岸桥面对接的日期日益临近,如何在气流湍急的峡谷上空实现精准对接,成为了压在工程师心头的又一块巨石。为此,团队专门研发了一套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在桥面装配传感装置,利用计算机实时测算桥面的空间位置,指导桥面调整对接。这套系统创新性地解决了桥梁施工中的对接难题,也为我国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贵州遵义道真县这阵子可出了件稀奇事儿!在奥陶纪白云岩山脉深处,工人们本来是想挖条
【6评论】【4点赞】
用户17xxx59
奇迹
对方正在怼入
混凝土用C130还是C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