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马勃散——《温病条辨》治喉痹痰热的经典方剂
一、溯源与出处
银翘马勃散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载:“温毒外袭,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脉数者,银翘马勃散主之。”
核心病机:温病邪热壅结咽喉,兼夹痰浊,致咽喉红肿疼痛、痰黏难咳。
二、配方与剂量
plaintext
【原方组成】
金银花五钱(15g)、连翘三钱(9g)、牛蒡子二钱(6g)、马勃一钱(3g)、射干一钱(3g)
(注:清代一钱约3g,现代常用剂量可根据病情调整,单位为g)
【现代常用剂量】
金银花15-30g、连翘12-20g、牛蒡子9-15g、马勃6-10g(包煎)、射干6-10g
(可随证加减:咽痛甚加板蓝根15g、薄荷6g;痰多黄稠加川贝母9g、瓜蒌皮12g)
三、方解:清、透、化、利四法合用
1. 君药:
- 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针对温毒初袭,疏散上焦风热,透邪外出。
2. 臣药:
- 牛蒡子:辛寒利咽,疏散风热,散结消肿,善治咽喉红肿疼痛(《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去痰壅”)。
3. 佐药:
- 马勃:性平味辛,入肺经,质轻宣散,善清肺利咽、止血消肿,对咽喉肿痛、咳嗽失音疗效显著(《本草从新》载其“散肺热,治喉痹”);
- 射干:苦寒降泄,祛痰利咽,善治痰热壅结所致咽喉肿痛,与马勃配伍,清化并用,增强利咽消痰之力。
4. 使药:
- 原方无明确使药,现代常加甘草3-6g,调和诸药,兼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四、功效与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化痰,散结消肿。
主治证候:
- 主症:咽喉红肿疼痛,或伴声音嘶哑、痰黏色黄、咳嗽不爽,发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
- 病机:温毒(风热或热毒)袭肺,痰热结于咽喉,气血壅滞。
现代对应病症:
- 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风热或痰热证);
- 上呼吸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咽喉肿痛伴痰热表现);
- 放射性咽炎(热毒伤阴夹痰,需加减养阴药)。
五、临床加减与应用要点
1. 热毒炽盛(咽痛剧烈、局部化脓):加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板蓝根20g,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2. 痰黏难咳:加川贝母9g、瓜蒌仁12g、天竺黄6g,清热化痰;
3. 阴虚兼证(咽干少津、舌红少苔):加麦冬12g、玄参15g、石斛10g,养阴生津;
4. 表证未解(恶寒发热明显):加薄荷6g(后下)、淡豆豉9g,加强疏散风热;
5. 咽喉溃烂、出血:马勃可加倍(10-15g),或配儿茶3g(冲服),收敛止血。
特殊配伍:
- 马勃与射干:一轻宣肺热(马勃)、一降泄痰火(射干),一宣一降,共解咽喉痰热壅结;
- 银翘与牛蒡子:透散风热(银翘)与清利咽喉(牛蒡子)结合,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温病治则。
六、禁忌与注意事项
1. 辨证关键:必见咽喉红肿、痰黄、苔黄腻等 痰热/热毒征象,若为风寒咽痛(咽痒不红、苔白),忌用本方;
2. 马勃用法:其粉末易刺激咽喉,需包煎;
3. 中病即止:方中多苦寒之品(射干、牛蒡子),脾胃虚寒者(便溏、纳差)宜减剂量,或加陈皮、茯苓护胃;
4. 配合外治:可合含漱法(如金银花、薄荷煎水含漱)或吹喉散(冰硼散),内外同治增强疗效。
七、经典原文与现代研究
1. 《温病条辨》原文:“喉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提示痰浊较甚时加强清热利湿);
2. 药理研究:
- 金银花、连翘:含绿原酸、连翘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炎作用;
- 马勃:含马勃素,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缓解咽喉黏膜充血水肿;
- 射干:鸢尾黄酮能镇咳祛痰,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
八、总结:紧扣“温毒痰热”的咽喉专方
银翘马勃散是温病学中“清热透邪、利咽化痰”的代表方剂,核心在于 清解上焦热毒与疏化咽喉痰浊并重。临床应用时,需抓住“红肿疼痛、痰黄苔腻、脉数”三大主症,灵活加减养阴、护胃之品,避免纯用苦寒伤正。其配伍思路对现代治疗急性咽喉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医“清热而不恋邪,化痰而不伤阴”的精准用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