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甘肃在茫茫戈壁深处,为了一汪不足1公顷的"沙漠之眼",累计投入47亿巨资,十余年如一日地人工输水续命,这场与自然较量的豪赌,究竟值不值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甘肃敦煌的戈壁深处,一片不足1公顷的水面引发了一场耗资巨大的拯救行动,月牙泉,这汪被誉为“沙漠之眼”的湖泊,曾以千年不枯闻名,可如今却面临干涸的危机。 为了让它继续存活,甘肃省政府累计投入47亿元,十余年如一日地通过人工输水为其续命,这场与自然抗衡的努力,投入之大令人咋舌,也让许多人忍不住发问:如此巨资,究竟值不值得?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敦煌地区为了农业和工业发展,大量抽取地下水,月牙泉的水源被无形中截断,水位开始逐年下降,到80年代,最深处甚至不足1米。 曾经碧波荡漾的湖面,渐渐缩成了一个小水洼,周围的沙丘仿佛随时要将它吞噬,月牙泉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它的衰退还威胁到当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可能让这片沙漠绿洲的文化符号彻底消失。 面对这样的局面,政府无法坐视不管,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总投资高达47.22亿元,这笔资金并非简单地用来“浇水”,而是支撑起了一套复杂的补水与修复工程。 最初,相关部门尝试直接从党河引水,但效果不佳,水质问题也随之暴露,后来,专家们调整思路,修建地下暗渠,通过渗透补水的方式逐步抬升地下水位。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月牙泉的水位有了回升,从最低时的几十厘米增加到1.5米至5米不等,虽然未能完全恢复到历史上的盛况,但那标志性的月牙形状总算保住了。 这背后,是无数技术人员和当地干部的坚持,也是47亿资金的默默支撑,但如此巨大的投入并非没有争议,有人认为,月牙泉作为沙漠中的奇观,值得不惜代价去保护。 它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也是敦煌的文化象征,承载着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更何况,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它,每年数百万游客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 但也有人提出质疑:47亿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若用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或许能惠及更多人,何况十多年过去,水位提升幅度有限,谁能保证这钱没白花? 这样的讨论在网络上此起彼伏,甚至一度成了热门话题,数据的现实也让人冷静:尽管水深有所恢复,却远未达到预期目标,这让“值不值”的问题显得更加复杂。 要回答这个疑问,或许不能只盯着水面的大小,月牙泉的价值远不止于它本身,从生态角度看,它是沙漠中的生命之源,维系着周边动植物的生存。 如果它消失,区域内的生态链可能遭受连锁破坏,后果难以估量,从文化层面来说,月牙泉见证了千年文明的变迁,汉代以来便是“敦煌八景”之一,历代文人留下无数赞美它的诗篇,这样的历史积淀是金钱买不来的。 而从经济角度看,敦煌的旅游收入连年增长,2021年五一假期就超过8亿元,月牙泉无疑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47亿的投入,看似昂贵,却可能在未来转化为更大的回报。 换句话说,这不仅是一场修复自然的工程,更是对生态、文化和经济的综合投资,但投入只是开始,月牙泉的保护之路还远未结束,水源的稳定性是个大问题,目前的补水量难以长期支撑水位的提升。 为此,当地正在筹划“引哈济党”工程,计划从苏干湖水系引水补充党河,预计每年为月牙泉增加数千万立方米的水量,如果顺利实施,水位有望进一步突破现有水平。 此外,如何在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间找到平衡也是一大挑战,游客的增加带来了收入,却也可能加剧环境的压力,过度商业化或许会让月牙泉失去原有的宁静与纯粹,未来,政府和公众需要共同努力,通过科学规划和环保教育,确保这片“沙漠之眼”不再蒙尘。 站在今天回望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拯救行动,47亿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数字本身,它体现的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珍视,对未来的责任,月牙泉的水面虽未完全恢复往日的光彩,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每当夕阳西下,泉水映着沙丘泛起微光,游客们驻足拍照,孩子们在岸边嬉戏,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证明:有些东西无法用金钱衡量,却值得我们倾尽全力去守护。 这场与自然的较量,或许尚未画上圆满的句号,但它已经在沙漠深处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只要呵护得当,这颗种子终会生根发芽,让“沙漠之眼”继续凝望下一个千年。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新华社2022-09-15《敦煌生态保卫战:十年治沙记》
1959年,一新疆少年在沙漠中看到一只濒死的骆驼,他当即将自己仅剩不多的水给骆驼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