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柴春泽回绝了父亲给他搞到的招工名额,并喊出了“我要扎根农村,争取奋斗

运赛过去 2025-04-10 11:48:30

1972年,柴春泽回绝了父亲给他搞到的招工名额,并喊出了“我要扎根农村,争取奋斗60年”的口号,而他也因此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知青楷模,那么他后来有没有兑现承诺?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柴春泽,1952年出生在河北青龙,家里条件不算差,父亲是抗日老兵,建国后在内蒙古赤峰当领导,算得上“红五类”出身。小时候搬到赤峰,他就读赤峰六中,成绩好,会来事儿,还当过市红代会副主任,经常代表学校讲话,挺风光。1972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正热火朝天,全国学生都往农村跑,可赤峰六中有些学生不太乐意,甚至传言柴春泽光说不练,想逃避下乡。这话传到他耳朵里,估计心里挺不是滋味。加上红代会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带头,他一咬牙,收拾东西就去了条件最差的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插队。 到那儿一看,哎呀,地儿真够呛,黄沙满天,盐碱地啥也长不了,村民吃玉米面糊糊,知青住漏风的茅草棚。好多同伴熬不住,第二天就写信回家求救。可柴春泽没退缩,铺开被褥就决定扎根。没多久,父亲来信说给他找了城里工厂的工作,让他回去。他直接回信拒绝,说父亲是老党员,不能搞特权,自己要留在农村奋斗60年。这封信他还公开念了,喊出那句著名的口号,立马火了,先登《辽宁日报》,再上《人民日报》头版,全国都学他,信件堆了七麻袋,成了知青楷模。 喊出口号后,柴春泽在玉田皋干得挺实诚,当地缺水,他带着人挖沟渠,手磨出血泡也不停,修好后水流下来,村民都乐疯了。后来他又请农业技术员,把盐碱地改成稻田,第一年丰收,村民吃上白米饭,拉着他的手直抹泪。一千多亩荒地变良田,这事儿听着就带劲。他还跑各地知青点演讲,嗓子哑了也不歇,稿纸攥得皱巴巴的。1970年代中期,他还当选中日友好代表团成员,去了趟日本。不过比起这些光环,他更在乎玉田皋的日子。那几年,他真把根扎在农村,承诺看着像要兑现的样子。 可好景不长,1976年,柴春泽受牵连被抓进监狱。这一下从田间到牢房,落差不是一般大。在里头待了三年,条件艰苦,但他没垮,还借着微光读书,甚至跟狱友学打珠算。1979年12月,他被证明无罪放出来。出来那天,天灰蒙蒙的,自由是回来了,可昔日的风光没了,工作也没着落,生活一下子压得他喘不过气。这时候,他那句“奋斗60年”听着有点悬,农村回不去了,承诺咋办? 出狱后,柴春泽日子不好过。好在女友刘立新没嫌弃他。她也是玉田皋的知青,两人在田间干活时认识,感情挺深。婚礼简单,但挺暖心。婚后他们回过玉田皋,乡亲们夹道欢迎,老乡拉着他的手掉泪,他心里估计也酸酸的。他想留在农村接着干,在公社砖厂烧砖,热气熏脸也不哼声。可没俩月,知青点撤销,他被调回赤峰。没法子,农村待不下去了,但他没放弃奋斗。高考恢复后,他挑灯夜读,考进内蒙古电视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讲台上的他声音洪亮,还多次拿优秀教师。这算是在城里延续了那份坚持吧。 退休后,柴春泽没闲着。他放不下的还是知青岁月,建了个网站,联系散落各地的老知青,敲键盘回忆那段日子。听说玉田皋粮食卖不动,他帮着联系加工厂,还上网卖货,手指点鼠标忙个不停。有人问他当年的誓言咋样了,他端着搪瓷杯,笑呵呵说挺俏皮的话。现在他日子平静,妻子陪着缝衣服,女儿事业不错。他没在农村待满60年,但这辈子没丢下那份初心,用行动连着当年的承诺。 说实话,柴春泽没真在农村待60年,1972年到2022年是50年,他后半段回了城,又当老师又退休,严格算没兑现。可这承诺也不能光看字面。他在玉田皋那几年,真干出成绩,荒地变稻田,乡亲们吃上细粮。后来被抓也好,回城也罢,他没抱怨命运,一直在自己岗位上使劲儿。退休后还惦记知青和农村,这份心没变。结局呢?他没大富大贵,生活平淡但踏实,精神上也没垮,算得上知青里的硬汉。 柴春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那一代知青的缩影。1970年代,上山下乡轰轰烈烈,有人坚持,有人回城,有人抱怨,有人沉默。那时候的人,多少都有点理想,又多少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他的坚持,不是啥高大上的东西,就是咬牙干下去,不服输。

0 阅读:128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