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估价300万的房产拍卖被暂缓,原因是被执行人的儿子马上要高考。出于兼顾人情,暂缓对房子进行拍卖。而网友们却不淡定了:如果债权人的儿子也高考怎么办?
据《潇湘晨报》4月9日报道,深圳某法拍平台突然撤回一则房产拍卖信息,将原定的拍卖时间延后。这一变动引发潜在购房者关注,不少人急切询问缘由。
经工作人员解释,此次调整源于特殊情况:被执行人的儿子将于2025年6月参加高考。若按原计划拍卖并进行清场,孩子届时将面临无处备考的困境,情绪亦可能受影响。
考虑到高考对学子的重大意义——十年寒窗在此一搏,执行团队经商议后决定,待高考结束再推进后续程序。
“法外有情。”工作人员表示,执法需严守法律底线,但在法律框架内,也应兼顾人情。
此举获众多网友点赞,他们认为执法不应刻板僵化,保留人文关怀既能让人心服口服,更可能在孩子心中播下善意的种子,影响其价值观塑造。
然而,部分网友对此存疑:“若债权人急需资金,且对方子女也面临高考,该如何处理?”
事实上,此次案件的申请执行方为中国银行深圳支行,不存在个人债务急需变现的情形,且银行方并无子女同期高考的顾虑。
1、法院暂缓拍卖房产的行为是否有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二十条指出,在拍卖开始前,若出现其他应当撤回拍卖委托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撤回拍卖委托 。
虽该案例不属于规定中的前六种明确情形,但“其他情形”给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由裁量留下空间。被执行人儿子高考这一特殊情况,可能被法院认定为需要暂缓拍卖的合理事由,以保障未成年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权益。
从这个角度看,法院行为存在一定法律依据,是在法律框架允许的弹性范围内进行操作。
2、如果此次暂缓拍卖,后续是否会引发执行难等问题,从法律规定上如何保障债权人权益?
在执行案件中,保障债权人权益是重要目标。法律规定了诸多保障债权人权益的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执行程序的一系列规定,包括查询、扣押、冻结、划拨被执行人财产等。
在此次事件中,暂缓拍卖虽暂时影响执行进度,但从长远看,待高考结束后继续执行,整体执行程序并未改变。
同时,银行作为债权人,其资金需求并非如个人般紧迫,且没有其他紧急因素干扰,不会因这一短期暂缓而导致权益受损。后续法院会按照正常执行程序推进拍卖,确保银行债权通过合法途径得以实现。
3、若今后遇到类似情况,法院应如何平衡法律执行与人文关怀,有无相关法律原则指引?
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强调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原则。执行工作不仅要严格依法进行,还要考虑到社会影响和人文关怀 。
虽然目前没有明确针对此类情况的具体法律条文,但公平正义、公序良俗等法律原则可作为指引。
法院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应综合考量各方因素,在保障债权人基本权益的前提下,对涉及特殊情况(如本案中孩子高考)的被执行人给予适当照顾。
这既体现法律的严肃性,也彰显司法的温度,实现法律与道德、情理的有机融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对于这件事,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